摘要:这满园春色里,牡丹芍药开得跟双胞胎似的,连老花匠都容易打眼。可您知道吗?这俩宝贝疙瘩从秦汉那会儿就唱对台戏,一个顶着"花王"金冠耀武扬威,一个揣着"花相"玉笏暗藏玄机。
这满园春色里,牡丹芍药开得跟双胞胎似的,连老花匠都容易打眼。可您知道吗?这俩宝贝疙瘩从秦汉那会儿就唱对台戏,一个顶着"花王"金冠耀武扬威,一个揣着"花相"玉笏暗藏玄机。
去年故宫修《千里江山图》,专家愣是从宋朝颜料里扒拉出牡丹花粉,敢情老祖宗早就玩透了这姐俩的讲究!
要说辨牡丹芍药,那得先瞅茎干。您往根儿上摸,牡丹茎杆糙得跟老树皮似的,指甲盖儿一划能见木碴子,寒冬腊月叶子掉光了还支棱着身板儿,活脱脱胡同口练太极的老爷子。
芍药可就不一样了,茎杆水灵得能掐出水,秋风一吹立马蔫头耷脑,来年开春才从土里冒新芽,整个儿一睡不醒的懒丫头。这事儿《本草纲目》早写得明明白白:"牡丹宿干似木,芍药岁岁重生"。
再瞧叶片儿。牡丹叶子肥得能包粽子,叶尖三岔五裂跟鸭掌似的,背面粉扑扑像抹了宫妆。芍药叶子瘦长得赛柳条,叶缘锯齿密得能当梳子使,正反两面绿得发亮,跟刚打过蜡的翡翠片儿似的。前年颐和园办花展,俩老园艺师打赌辨叶,拿放大镜比划半天,最后靠着叶脉走向才分胜负。
老话儿讲"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朝看芍药",可别以为这是瞎咧咧。中科院植物所拿三十年物候记录说话:北京地界儿牡丹4月20号前后开得最艳,芍药得等到5月10号才露脸,差着整半个月。您要是在景山瞅见四月开的"芍药",保不齐是温室催出来的冒牌货。
花朵讲究更大。牡丹开起花来那叫个霸道,碗口大的花盘子独坐枝头,层层叠叠能数出百八十瓣儿,活像娘娘头上的凤冠。
芍药就秀气多了,花骨朵儿三五成串,花瓣薄得透光,风一吹跟翩翩起舞的彩蝶似的。去年洛阳牡丹节上,那株"姚黄"花开三十公分,比脸盆还大,芍药见了都得躲着走。
您要问古人咋分的清?这里头藏着大智慧。唐朝那会儿富贵人家专挑牡丹做庭院主景,取个"花开富贵"的好彩头;文人墨客偏在书斋摆芍药,图它"柔情似水"的意境。您看《红楼梦》里宝钗住的蘅芜苑,窗根儿底下必种芍药,曹雪芹这老北京,把花语琢磨得门儿清。
现如今科技更添新招。农科院那帮穿白大褂的拿基因图谱说话:牡丹染色体四十条,芍药才二十条,压根不是一码事。密云实验室还整出个新鲜玩意儿,用牡丹抗寒基因改良芍药,愣让这娇气包在东北零下二十度活蹦乱跳。
说到药用更显祖宗智慧。牡丹根皮晒干了叫丹皮,《伤寒论》里治温病的方子少不了它;芍药根切片炮制分赤白,同仁堂的逍遥散离了这味药可不成。去年中医药大学做实验,丹皮里提的牡丹酚消炎效果比阿司匹林还稳当,就是得配着芍药苷才能去燥性。
文化讲究更深。您瞅故宫御花园的牡丹台,那是给太后祝寿的地界;苏州拙政园的芍药圃,专供才子佳人吟诗作对。唐朝那会儿,新科进士得在曲江池边插牡丹,取"春风得意"之意;宋朝姑娘出嫁,必在嫁妆里压枝芍药,暗喻"情深意长"。
现如今这姐俩更玩出花儿。洛阳城里牡丹冰淇淋卖得火,扬州茶馆拿芍药花窨茶;朝阳公园办相亲会,小伙子送牡丹姑娘递芍药,媒婆们门儿清这里头的讲究。航天育种中心把牡丹种子送太空溜达半年,回来开出脸盆大的七彩花,老花农见了直嘬牙花子。
牡丹芍药这对千年CP,一个木本一个草本,就像咱北京城的钟鼓楼,一个稳如泰山,一个生生不息。您再赏花,不妨凑近了细品,没准儿能听见唐朝那首《赏牡丹》的余韵,正是华夏文明藏在花瓣里的密码本。
来源:国辉会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