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哭闹打架、暴饮暴食、测评成年人化妆品、模仿奇怪行为……记者发现,多个社交平台上的亲子账号虽流量火爆、吸粉众多,但其发布的短视频引发争议。一些“亲子流量”账号已从记录孩子成长异化为制造营销“商机”。
哭闹打架、暴饮暴食、测评成年人化妆品、模仿奇怪行为……记者发现,多个社交平台上的亲子账号虽流量火爆、吸粉众多,但其发布的短视频引发争议。一些“亲子流量”账号已从记录孩子成长异化为制造营销“商机”。
应该是受到“出名要趁早”这一理念的影响,许多年前,各类人造“童星”就已层出不穷。可叹甚至可悲的是,多数人造“童星”也只是昙花一现,有的更是因为这短暂的昙花一现,而陷入无穷的麻烦与纠缠之中。然而,许多为人父母者依旧是“只看到贼吃肉而没有看到贼挨打”,当各类社交平台涌现之后,他们在绞尽脑汁想让自己大出风头而无果之后,也就将目光盯在了自家孩子的身上。于是,“亲子流量”账号也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现在更是到了“号满为患”的程度。
“亲子流量”账号的比比皆是,也必然导致相应账号越来越“卷”,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更为有效地“吸睛”乃至“吸金”,亲子账号的经营者,也就是网红儿童的父母们,也是脑洞大开,甚至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不仅让自己的孩子“成人化”,更是故意制造矛盾冲突,用哭闹打架“吸睛”。在某社交平台中,多个“高赞”视频记录儿童在室内外“爆哭”的场景,围观的人忙着拍摄记录,对于串门的孩子也就根本无心也无暇安抚劝导。一些视频则以“姐妹争宠”“兄弟互殴”为主题设计剧本。某平台一位博主的作品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记录双胞胎兄弟两人吵架、哭闹。其个人主页上,“定格”在孩子哭喊状态的封面赫然在目。更有甚者,直接将流量建立在伤害自家孩子健康的基础之上。在一名博主的视频中,幼童用小手疯狂抓取食物、塞满嘴巴,酱汁残渣遍布面部和衣服,家长看似在阻拦,实则未真正制止。
当然,如果这些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存在”,那也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而“亲子账号”中的这类现象,几乎都是父母一手炮制的。他们已经完全抛弃了“亲子”的本意,而只是关注“账号”与账号的流量。而谁都清楚,这些父母一手炮制的现象,固然非常吸睛,但是,对于孩童的身心健康,却是莫大的伤害。而这种伤害,有的就会留下一生的阴影。当这样的伤害,不再只是个例的时候,我们除了必须对这些父母口诛笔伐,整个社会也应进行必要的干预。因为,孩子不仅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
一方面,立法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地予以完善。10周岁以下儿童不能做广告代言,机构在签约后让儿童代言则违法;对于10周岁以上儿童,法律未明确禁止。而这恰恰是一些机构与一些父母“一拍即合”的漏洞所在。只有对症下药,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儿童不再沦为父母吸睛的牺牲品。另一方面,相应平台也应守土有责,承担起恪守并促进公序良俗的担当。至于那些“亲子账号”的经营者,身为父母,我们更应摒弃短期思维,否则,今天你毫无底线地坑孩子,明天,孩子也会毫无底线地坑爹。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