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回,特朗普又给世界贡献了一个“医学名场面”。一句“吃泰诺不好”,瞬间把科学界、药企、投资人、孕妇乃至全世界的吃瓜群众都搅进来了。要说这位前总统,开口不是外交就是大选,没想到还能摇身一变,成了“养生博主”。更绝的是,他不仅喊话美国人,还想把全世界都拖下水,让各
文︱陆弃
这回,特朗普又给世界贡献了一个“医学名场面”。一句“吃泰诺不好”,瞬间把科学界、药企、投资人、孕妇乃至全世界的吃瓜群众都搅进来了。要说这位前总统,开口不是外交就是大选,没想到还能摇身一变,成了“养生博主”。更绝的是,他不仅喊话美国人,还想把全世界都拖下水,让各国一起“抵制泰诺”。这一幕看得人直呼:医学研究几十年,一句话全推翻?
9月22日,特朗普在白宫一场新闻活动上突然开炮,指控泰诺的活性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引发自闭症,还顺带警告孕妇最好别吃。接着,他又把矛头对准疫苗,声称儿童不该一次性打太多针。没等大家从震惊里缓过来,美国卫生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就立刻跟进,承诺要研究疫苗是不是会导致自闭症。特朗普这套连环拳,不仅把药企股价打到历史新低,还差点把医学共识踹翻在地。
问题来了,这种说法靠谱吗?答案是:科学界几乎一边倒地否认。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马上跳出来,强调孕妇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是安全的,反倒是孕妇长期高烧不治疗才会严重损害胎儿发育。泰诺母公司更是气得发声明,直说“独立、可靠的科学证据明确表明,对乙酰氨基酚不会导致自闭症”,并批评特朗普的言论会给孕妇带来实打实的风险。也就是说,科学界的共识没变,但股市已经用脚投票:科赴的股价直接大跳水。
更离谱的,是特朗普给自己找的“佐证”。他说古巴没有泰诺,所以“几乎没有自闭症”。这逻辑放出来,简直像段子。古巴没有泰诺,很大程度是因为经济条件、药物进口受限,而不是他们“科学领先”。至于自闭症发病率低,更可能是因为筛查系统、统计口径不同。硬把“没药=没病”捆在一起,这种推理简直堪比网络谣言的水平。放在社交媒体上也许能收获几万个点赞,可当着记者说,就显得有点荒唐了。
但不得不说,特朗普的这波操作可谓“一箭三雕”。第一,迎合反疫苗、反药企的那部分铁杆支持者,顺便把自己塑造成“为民揭黑”的斗士。第二,把医药议题政治化,让拜登团队和科学界陷入被动防守。第三,捎带手敲打药企,让资本市场知道,“总统一句话能让你股价蒸发”。这套逻辑虽然荒诞,但在美国政治里一点都不陌生。特朗普一贯的打法就是:甩出惊人言论,搅动舆论漩涡,再把注意力吸回到自己身上。媒体批他?更好,免费广告。
然而,真正危险的不是股价波动,而是舆论后果。你可以嘲笑特朗普“胡说八道”,但别忘了,美国有庞大的反疫苗群体,他们正好需要这种“权威背书”。在新冠疫情期间,“疫苗致病论”已经让美国社会付出惨痛代价,如今再加上“泰诺有毒论”,会不会再次影响孕妇、儿童的用药安全?这是比股市更棘手的问题。毕竟科学证据需要几十年才能建立,而谣言只要几秒钟就能传播。特朗普擅长的,恰恰就是利用这种信息差,掀起一场舆论风暴。
再看FDA和肯尼迪的反应,也耐人寻味。FDA表示将警告孕妇慎用泰诺,还打算修改药品标签。肯尼迪甚至承诺要调查疫苗和自闭症的潜在关联。看似是在“顺势回应”,实际上也暴露了美国政治的尴尬——面对特朗普的高论,他们既不敢完全驳斥(怕得罪选民),又不敢完全附和(怕砸了医学信誉)。于是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场景:科学界说“没证据”,政界却说“我们要研究”。在科学未定论的空隙里,政治正在制造新的不确定性。
这背后还有一层利益关系。药企是美国政治的“金主”,可同时也是民众眼里的“吸血鬼”。特朗普攻击泰诺,看似离谱,实则精准击中民众对药企的不信任。药价高、专利垄断、游说政治,这些早已让普通美国人积怨已久。特朗普现在把矛头指向泰诺,不仅能挑动情绪,还能顺便打击“拜登背后的大金主”。一石二鸟,不亏。
所以,这场风波已经不是单纯的“科学与谣言之争”,而是政治、资本、舆论三方交织的战场。特朗普懂不懂医学?未必。但他绝对懂如何把一句“泰诺不好”变成一场全国大戏。药企股价跌了,他赢了舆论;医学界气炸了,他赢了关注度;选民被动员了,他就赢得更大的选票筹码。科学事实?在这场游戏里只是配角。
真正被伤害的,可能是那些正在怀孕的普通女性。她们原本信赖医生、遵循指南,现在却要在“总统喊话”和“医学共识”之间犹豫。生怕吃一粒药就背上“自闭症风险”的心理压力,本身就足够残酷。特朗普一句轻飘飘的话,可能带来的后果,却远比药企的股价下跌要严重得多。
所以,看似荒唐的一幕,其实再度揭示了美国政治的荒诞本质:科学只是工具,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把话说得更响。特朗普这次玩的是“泰诺”,下次还可能是别的。医学专家可以一遍遍辟谣,但在美国这种娱乐化的政治生态里,真理往往输给了流量。荒唐吗?当然。但这恰恰就是特朗普的强项:把全世界都当成观众,而他永远是舞台的主角。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