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70后农民老李因腰伤无奈退耕时,他的30亩地通过村集体平台流转给农业合作社,年租金反超种粮收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已突破5.7亿亩,超50%耕地由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经营。
“种地不如打工!”,正是中国农业巨变的缩影——老龄化农民退场,“新农人”扛起锄头,一场关乎14亿人饭碗的“种地革命”悄然打响。
土地流转催生“农业CEO”:规模化经营成主流
当70后农民老李因腰伤无奈退耕时,他的30亩地通过村集体平台流转给农业合作社,年租金反超种粮收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已突破5.7亿亩,超50%耕地由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经营。
“过去一家一户种地,一亩小麦赚500元;现在千亩连片机械化,成本降三成,利润翻倍。”山东某家庭农场主王强坦言。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集中政策,正推动农业从“汗水模式”转向“智慧模式”。
“新农人”画像:90后硕士用大数据种田
不同于面朝黄土的传统农民,新一代“职业农人”自带科技基因。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生陈琳,依托物联网监测土壤墒情,精准施肥让水稻增产20%;浙江“海归”团队引进无土栽培技术,打造高端蔬菜品牌,年营收破千万。
这类“新农人”群体已超300万,他们中45%拥有大专以上学历,70%通过电商直播拓销路。政策红利加持下,返乡创业补贴、农业保险兜底等举措,让“种地”从生计变为事业。
国家粮仓保卫战:18亿亩红线如何守住?
面对农村劳动力年均减少20%的严峻现实,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投入千亿升级农田基础设施,试点“土地换养老”破解老龄化困局,更通过最低收购价、种粮补贴等“组合拳”稳定农民预期。
专家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农业将形成“小农户+社会化服务”与“新型主体规模化”并行的双轨模式。正如农业农村部负责人所言:“不让一块地抛荒,不让一个人饿肚——这就是中国农业的底线逻辑。”
当“无人收割机”驶过金黄麦浪,当“95后”主播在田间带货助农,中国农业正在书写新时代的“锄禾记”。
来源:上进生活家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