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刚出生时只有“袁小孩”三个字,如今我们都记住了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01:40 1

摘要:1930年,北平协和医院,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响彻了产房。这位新生儿的父母还没来得及给孩子想好名字,出生登记材料上只写着“袁小孩”三个字。

1930年,北平协和医院,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响彻了产房。这位新生儿的父母还没来得及给孩子想好名字,出生登记材料上只写着“袁小孩”三个字。

当时为袁小孩接生的妇产科大夫是被称作“万婴之母”的林巧稚,袁小孩是她接生的5万多名婴儿中的一个。林巧稚没有想到,这个孩子未来将成为家喻户晓的“杂交水稻之父”。

01

袁小孩在兄弟姊妹六人中排行老二,因出生于北平,取名为“袁隆平”。

1949年,袁隆平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学农的大学生。

1953年7月,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他拿着湖南省农林厅的一封介绍信,来到湘西的安江农校担任老师。

1956年,周恩来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毛主席也提出要大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其他农作物产量,尤其要增加稻谷的种植面积,并且要积极繁育和推广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这个消息传到安江后,年轻的袁隆平立下决心,要研制出一种新的、高产的农作物。

袁隆平:

那时候在教学的同时,我开始学习米丘林遗传学、李森科的学说。我们搞了很多实验,都是“无性杂交”,将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

在袁隆平的精心培植下,月光花与红薯的嫁接很成功,红薯获得了大丰收。袁隆平乘胜追击,用“无性杂交”的方式培育了一系列新的农作物,个头和产量都超过原本的性状。

这时,如何让杂交优势保存下来成了难题。

02

1957年的一天,在图书馆苦苦寻找答案的袁隆平看到一则新闻:英国和美国的三个遗传学家,根据孟德尔、摩尔根的学说研究出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

袁隆平基于多年对农业生产经验的研究判断,他想研究的高产农作物就藏在基因学的密码里,于是开始学习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

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食物极度缺乏。当时,农村普遍处于低产缺粮的状态,只有育出真正高产的水稻种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完《遗传学》后,袁隆平立即在自己的半亩试验田里种上试验水稻。他打算采用系统选育法,找到水稻群体里长势超群的单株水稻,加以培养,再优中选优,最后经过优胜劣汰,将遗传性最好的品种培育出来。

苦寻了一个月后,袁隆平有了重大发现。

袁隆平:

我们在水稻田里面选种,我就突然发现一株很优异的水稻,穗子又大又整齐,籽粒很饱满。我如获至宝。

1962年春天,袁隆平将这些“鹤立鸡群”的种子播种在试验田里。自从播种后,袁隆平天天死守在稻田里,灌水施肥、灭虫除草,还将稻苗各个阶段的生长特性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

然而,成功并没有如期而至,试验水稻让袁隆平大失所望。

袁隆平:

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穗子也不够大,在千把株里面没有一株能够像我头年选得那么好。

就在失望之中,坐在田埂上的袁隆平却突然灵光闪现。他数了数高矮不齐的水稻,分离比例恰好符合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上的分离规律。水稻自花授粉,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这时,袁隆平笃定前一年选到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一定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既然有天然杂交稻的存在,就有培育出“人工杂交稻”的可能。

袁隆平相信,只要摸清这株天然杂交稻的规律和奥秘,让天下人吃饱饭的梦想终将实现。

敬请收看今天(9月23日)20:00,CCTV-4《国家记忆》《袁隆平》之《禾下寻梦》。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