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属马。今年七十一明年正月就七十二了。我主张独立思考自由生活,于是长时间来养成了散淡的生活习惯,不信邪,不畏惧,以前烟酒少现在反而少了烟多了酒,中晚各半斤白酒以好的浓酱馥郁香型为主(不讲价格只重内在品质)或喝些年份久藏自泡制的纯粮永州土茅台。近期来因为常常思考
副标题:解码你我都该懂的长寿。
我属马。今年七十一明年正月就七十二了。我主张独立思考自由生活,于是长时间来养成了散淡的生活习惯,不信邪,不畏惧,以前烟酒少现在反而少了烟多了酒,中晚各半斤白酒以好的浓酱馥郁香型为主(不讲价格只重内在品质)或喝些年份久藏自泡制的纯粮永州土茅台。近期来因为常常思考一些问题每天又看些资料写些札记与评。故睡眠少,这样下去是不是影响寿命?七十三即来如何应对呢?我父亲与泰山都是七十六岁走的,生命的“密码”真的会应验吗?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北京协合医院一位资深教授,有些意见不约而同有的却是不基相同的。我综合了一下,写在这里与你们分享并讨论。
破“坎”见真:解码寿命背后的科学与文化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个去”,这句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将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描绘成生命中的两道“坎”。然而,这一说法更多是源于对孔子七十三岁、孟子八十四岁去世的文化附会,是古人尊崇儒家圣贤而衍生出的特殊忌讳,并非科学意义上的生命定律。现代科学研究通过大量统计数据表明,这两个年龄的死亡率与相邻年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我父亲与泰山在七十六岁离世的经历,也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所谓的“坎儿”更多是一种心理暗示,而非真实存在的生命门槛。
一、寿命的多维影响因素:从文化传说到科学认知
民间对“七十三、八十四”的特殊忌讳,反映了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敬畏,以及对长寿的渴望。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寿命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遗传:生命的底色,但非定数
基因是决定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约占寿命决定因素的15%。冰岛的一项研究发现,4.5%的人群携带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相关的“短命基因”,这些携带者的平均寿命可能会比普通人缩短数年。例如,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人群,患相关癌症的死亡风险是常人的7倍。不过,浙江大学的研究也带来了好消息: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抵消60%短寿基因的负面影响。这就像先天的种子虽有差异,但通过后天的精心培育,依然能茁壮成长。
2. 生活方式:后天选择的力量
生活方式对寿命的影响远超遗传因素。牛津大学对50万人的长期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占比高达17%。这其中,情绪管理和饮食运动是两个关键维度。
- 情绪:健康的隐形杀手: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研究表明,高压力人群的全因死亡率是低压力人群的2.11倍,若同时伴有炎症反应,风险更会飙升至3倍 。压力激素皮质醇会损伤大脑海马体,破坏肠道菌群,削弱免疫系统,而60%以上的疾病都与压力处理不当密切相关。冯唐所说的“内心强大到可以‘当个浑蛋’,癌症自然少来找你”,看似调侃,实则强调了释放负面情绪、减少精神内耗对健康的重要性。
- 饮食与运动:健康的基石:不合理的饮食会增加患病风险,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容易引发肥胖,而肥胖人群的平均寿命比正常体重者短约6年。相反,均衡饮食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日本的传统饮食以米饭、鱼类、豆制品为主,这种饮食模式可使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4% 。运动同样不可或缺,即使像日本人这样运动频率不高(仅40%规律锻炼),通过日常的短途步行等碎片化活动,也能有效维持身体代谢,延缓衰老。
3. 环境:生存的土壤
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正是环境影响寿命的典型体现。在现代社会,牲畜鸡鸭鱼类喂养的饲料化、短期化,肉类注水,腌脏的松香脱毛,以及毒油、毒酒假酒假饮料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都直接增加了肝肾负担,提高了慢性病的发病风险。而一个清洁、安全的生活环境,如洁净的空气、安全的饮水、规范的食品监管等,能减少身体的“额外消耗”,为长寿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长寿现象的启示:系统健康体系的构建
日本连续20余年位居全球长寿榜首,2023年男性平均寿命81.09岁,女性87.14岁,百岁老人近10万人 。日本的长寿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1. 饮食:少而精的智慧
日本饮食注重“少而精”,完美诠释了“杂食不偏”的健康原则。日料讲究“七分饱”,每份菜品分量适中但种类丰富,避免了过量摄入带来的代谢负担。烹饪方式以低油低盐的蒸煮为主,最大限度保留食物本味,同时大量食用富含ω-3脂肪酸的海鲜和含异黄酮的豆制品,这些食物对心血管健康和降低癌症风险都有积极作用。此外,日本盛行的便当文化减少了对外卖的依赖,研究显示,频繁食用外卖会使全因死亡率增加49%,癌症死亡率更是飙升67% 。
2. 制度:社会层面的保障
日本将长寿理念融入社会管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2008年推行的“全民瘦腰计划”,对40 - 75岁雇员的腰围进行严格检测,企业若超标将面临罚款,这一举措使得日本成年人肥胖率仅为3.7% 。在医疗方面,日本注重预防,40 - 74岁人群需定期体检,发现异常会得到专业的饮食和运动指导,这也使得日本的癌症5年生存率高达67.3%,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同时,日本对生活环境的严格管理,如自来水检测标准高达51项,保证了饮用水的安全,洁净的公共环境也有效减少了疾病传播。
3. 习惯与心态:细节中的长寿密码
日本人虽然整体运动频率不高,但普遍有“提前下车步行”的习惯,通过这种碎片化的活动来维持身体机能。此外,日本社会文化中“不纠结、少内耗”的心态特质,也帮助人们减少了压力对身体的侵蚀,这与冯唐倡导的“活得松一点”不谋而合。
三、破解长寿困局:我们的行动方向
对比日本的长寿经验和我国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国民寿命和健康水平。
1. 转变观念:从迷信到科学
摒弃对“七十三、八十四”等民间传说的迷信,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学习邓铁涛先生“静养与动养结合、防病胜于治病”的理念,通过定期体检、均衡饮食、情绪疏导等方式,主动为身体构建“健康屏障”。
2. 优化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
在饮食上,借鉴日本的经验,减少高油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果蔬、鱼类和豆制品的比例,坚持“七分饱”原则。在心态上,践行“冯唐智慧”,学会释放压力,减少精神内耗,通过社交、运动等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日常习惯上,培养“微运动”意识,即使没有专门的锻炼时间,也可以通过步行、家务等活动来维持身体代谢。
3. 改善环境:多方协同发力
食品安全和环境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监管,提高食品和环境标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保障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个人也要增强维权意识,积极参与监督,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七十三,八十四”的俗语,承载着古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长寿的期盼。但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寿命问题,认识到长寿并非由某个神秘的“坎儿”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从改变观念、优化生活方式、改善生存环境做起,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追求健康长寿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另外个人认为多些怜悯心与同情心,多积德行善,扶助弱者,乐善好施,认定“吃亏是福不要斤斤计较”理念,将帮助他人视为乐趣也是改善心情年益寿的一个重要方面。
乙已年秋分八月初三凌晨寅时于永州翠苑花园。
来源:春上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