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的会宁农田里,荞麦扬花、玉米抽穗、马铃薯苗青翠。作为“五良融合”的实践地,会宁县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为抓手,以精准农技服务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解锁粮食综合产能提升“新密码”,绘就了一幅科技兴农的生动画卷。
秋日的会宁农田里,荞麦扬花、玉米抽穗、马铃薯苗青翠。作为“五良融合”的实践地,会宁县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为抓手,以精准农技服务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解锁粮食综合产能提升“新密码”,绘就了一幅科技兴农的生动画卷。
走进中川镇的荞麦实验田,白色、粉色、紫色的花穗在绿叶间若隐若现,37个荞麦品种像参加“选美”般整齐列队。定亚25号的穗粒饱满如珠,固荞6号的茎秆坚韧直立,品甜荞2号的叶片油亮发光,这里是会宁县“种业振兴”的“试验场”。从实验室到试验田,再到农户的大田,一粒粒优质荞麦种正酝酿着产业链的“升级风暴”。
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室主任 李爱东:今年我们在科技特派团和县农技中心的指导下,共种37个荞麦品种,其中有18个是甜荞品种,19个是苦荞品种。今年的雨水合节,长势很好。到国庆节左右,我们将在农技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机收或者是人工收割,选出长势好、产量高的荞麦品种,到明年的时候,进行大田里面试种。试种完之后,再选育出适合机收、高产的几种荞麦品种。到后年的时候,进行大面积的推广种植。
在老君坡镇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农技人员与合作社负责人正在查看作物长势。一排排玉米长势喜人,行间套种的大豆枝头挂满饱满的豆荚。这种复合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两种作物的生长特性和边行效应,有效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强作物抗病、抗旱和抗倒伏能力;同时借助大豆的固氮作用养地培肥,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会宁强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谭巧萍:我们合作社今年承担了县上农技中心的大豆玉米带田和单作玉米试验,一共是八个。有肥料、模式、品种等,这一片地种植了15个大豆品种,通过大豆玉米带田种植,既能减少重茬病害,再一个大豆是养地作物,能够有效把土壤改善一下,我们合作社还落实了2300多亩的大豆玉米带田示范田。
在会宁县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依次分布着黑膜全膜覆盖垄作侧播栽培技术、垄上微沟栽培技术等试验田,工作人员正在喷施锌肥。通过将“良肥”“良法”与绿色发展理念紧密结合,不仅有效减少了化肥用量、改善了土壤生态,还推动了马铃薯产业向“优质、高效、绿色”转型升级,为提升会宁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会宁县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 张芳霞:我们今天喷的是锌肥,已经喷了好几次了,锌肥既能增加产量,又能提高营养价值。在这个种植基地,我们还配合农技中心落实了品种展示、有机肥替代化肥、营养品质提升的试验。
【记者感言】从荞麦品种的“优中选优”,到大豆玉米的“一地双收”,再到马铃薯的“绿色突围”,会宁县的每一寸试验田都记录着农技服务的深度下沉,每一株作物的生长都印证着“五良融合”的实践成效。当科技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当政策从文件落地为田垄间的具体操作,会宁的农业正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迈向“科技赋能、效益倍增”的新时代。在这条科技兴农的道路上,会宁县将持续深耕“五良融合”,让更多“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农民口袋里的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动能”。
来源:会宁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