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的天蟾逸夫舞台,连续三晚被沪剧迷的掌声掀翻——青年传承版《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和折子戏专场轮番上演,台下既有拄着拐杖来听“老味道”的戏迷,也有举着手机拍舞台的年轻观众。可演出刚落幕,复排导演舒悦没摆庆功宴,反而直接通知2013级的青年演员:“明天开
11月的天蟾逸夫舞台,连续三晚被沪剧迷的掌声掀翻——青年传承版《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和折子戏专场轮番上演,台下既有拄着拐杖来听“老味道”的戏迷,也有举着手机拍舞台的年轻观众。可演出刚落幕,复排导演舒悦没摆庆功宴,反而直接通知2013级的青年演员:“明天开总结会,不是夸你们,是来讲问题的。”
从沪剧科班小生到跨界名家,如今的舒悦多了个身份——沪剧新生代的“领路人”。他总说“演员一辈子要走四条路:寻路、赶路、领路、让路”,而自己早到了“该扶年轻人一把”的阶段。这次复排两部经典,他没搞“照本宣科”的复刻,反而用“改唱腔、融流派、加互动”的巧劲,让老戏长出了“新模样”。
改唱腔:不硬套“老规矩”,让年轻嗓子唱得“得劲”
“王盘声老师往台上一站,单唱15分钟,戏迷能钉在座位上听;可让青年演员唱5分钟,底下就有人掏手机——不是他们不用功,是功力没到,得帮他们找适合的路。”舒悦一接手复排,就没把“原汁原味”当成唯一标准,反而先盯着青年演员的嗓子“下功夫”。
就拿《陆雅臣卖娘子》里的“娘舅赋”来说,传统版本用的是沪剧里节奏极快的“赋子板”,讲究“字多腔少、一气呵成”,老一辈演员凭几十年的功底能唱得字正腔圆,可年轻演员嗓子嫩、气息稳,硬唱下来要么咬字不清,要么没了韵味。舒悦反复听他们练唱,最后拍板:“改成三角板!”
三角板节奏稍缓,能给年轻演员留足换气的空间,还能在唱腔里加些小转音,既保留沪剧的“糯”,又让他们唱得更舒展。有个年轻演员起初不理解,觉得“改传统是不尊重”,舒悦没说教,只是带着他听老唱片:“王盘声老师当年也不是死学前辈,他的‘王派’是自己唱出来的!你们先把腔唱顺、唱好听,才能让观众听进去。”
等到正式演出,当“娘舅赋”的旋律从舞台飘出,台下老戏迷先是一愣,随即跟着打拍子——熟悉的调子没变,可年轻演员的唱腔更清亮、更顺耳,连后排的年轻观众都跟着点头。散场后有戏迷说:“改得好!不是丢了老味,是让老味活了。”
融流派:把“流派盛宴”搬进经典,让观众听得“过瘾”
要是说改唱腔是“帮年轻人铺路”,那在戏里融流派,就是舒悦给沪剧迷准备的“惊喜”。《陆雅臣卖娘子》里有段“叹五更”,本是单一唱腔,舒悦琢磨着:“这么好的戏份,为啥不把沪剧的‘宝贝’都装进去?”
他翻遍资料,把沪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流派——文派的委婉、解派的刚劲、邵派的醇厚、王派的清亮、春派的俏皮,一一拆解后融进“叹五更”的不同段落:“一更”用文派唱陆雅臣的懊悔,“二更”用解派表他的纠结,“三更”转邵派诉委屈……每段唱腔都贴合剧情,又各有特色。
排练时,他手把手教青年演员:“唱文派要‘含着唱’,气往嗓子里收;唱解派得‘立起来’,字要咬实。”有个演员学王派时总找不到感觉,舒悦就带着他模仿王盘声老师的身段:“王派不只是唱,连抬手、转头的劲儿都得对,腔才出得来。”
等到演出时,“叹五更”一开口,台下瞬间安静——老戏迷一听就听出了门道,有人悄悄跟身边人说:“这段是文派!下一段要转解派了!”等到五大流派轮完,全场掌声雷动,有戏迷激动地喊:“听这一段,比听整场流派演唱会还过瘾!”舒悦后来笑说:“不是我会编,是沪剧的流派本身就藏着戏,把它们串起来,戏就厚了,观众自然爱听。”
加互动:打破“台上台下”,让年轻观众“融进来”
除了改唱腔、融流派,舒悦最敢尝试的,是在传统沪剧里加“沉浸式互动”。以往演沪剧,换景时要么拉幕布,要么放音乐,台下观众要么玩手机,要么小声聊天,总有些“冷场”。舒悦琢磨:“现在年轻人看话剧、看脱口秀,都爱跟演员互动,沪剧为啥不行?”
他选了《庵堂相会》里的“过桥”片段——原本换景时要撤下旧布景、搭新桥,得等两三分钟。舒悦干脆让演员提前换好装,在换景间隙走到台下,对着观众“唠家常”:“各位老伯伯、阿姨,我们这就准备过桥了,你们说,这桥好走不?”
有次演出,一个小朋友大声喊:“不好走!小心摔!”演员顺着话头接:“哎,小朋友提醒得对,我们可得慢点开!”台下哄堂大笑,原本枯燥的换景时间,倒成了最热闹的环节。还有次演《陆雅臣》,换景时演员拿着道具铜钱问观众:“陆雅臣要去借钱,你们说谁会借给他呀?”有老戏迷接话:“谁会借给他!他早把名声败光了!”演员笑着回:“您说得对,这就有戏看了!”
这种互动没一点生硬感,反而像街坊邻里聊天,年轻观众觉得“新鲜”,老戏迷觉得“亲切”。有个00后观众说:“以前觉得沪剧‘端着’,这次演员下来跟我们说话,突然就觉得不陌生了,像看身边人的故事。”舒悦说:“不是要把沪剧改成脱口秀,是想打破‘台上台下’的墙——观众不只是来看戏的,他们融进来了,戏才真的‘活’了。”
演出结束后的总结会上,舒悦没少“挑毛病”:“那个唱解派的演员,身段还是软;互动时有的演员接话太慢,得练反应。”可话里话外,全是对年轻人的期待。有人问他“这么费劲儿帮年轻人,图啥”,舒悦说得实在:“我当年也是被前辈扶着过来的,王盘声老师教我唱腔,严顺开老师教我表演。现在我不扶他们,沪剧的路就断了。庆功宴啥时候都能吃,可年轻人的功夫,一天都耽误不起。”
如今,那些被舒悦“磨”过的青年演员,已经能独挑大梁,有几场演出甚至卖出了“年轻人专场”的票。舒悦说,他最想看到的,不是自己排的戏多火,而是有一天,年轻人能主动说“走,去听沪剧”——那才是沪剧真的传下去了。而他这个“领路人”,还会在后台接着改戏、教戏,把老戏的味道,一点点传给下一代。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