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开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9:50 1

摘要:9月23日,由广东省作协主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在广州开幕,以“新时代文学的新大众表达”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举行。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邱华栋,中国作协副主席毕飞宇、麦家,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

9月23日,由广东省作协主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在广州开幕,以“新时代文学的新大众表达”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举行。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邱华栋,中国作协副主席毕飞宇、麦家,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香港作家联会永远名誉会长江扬,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中葡文化交流专委会副主任姚风,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作家、评论家参加活动。开幕式和论坛由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主持。

论坛现场

强化互动,共同建设人文湾区

邱华栋在开幕讲话中说,自古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便是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在新时代,广大文学工作者要进一步通过文学的方式,聚焦粤港澳人民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心灵密码,绘制最大同心圆。要树立大文学观,大力推动新大众文艺的发展,积极挖掘、培育、扶持各行各业的优秀文学创作者,同时以新的路径、新的手段积极推动文学融入现代传播大格局。要更生动地书写这片大地的发展故事,以生花妙笔为壮阔山河添彩、以锦绣华章为伟大变革立传,催生更多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为新时代中国文学高质量发展作出湾区的新贡献。

邱华栋讲话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六年来,粤港澳文学工作者不断推动文学工作的融合与创新。在开幕式上,向欣表示,要登高望远,三向奔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以广东文学馆、香港文学馆、澳门文学馆为代表的文学基础设施,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硬联通”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应积极探索符合文学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发挥三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产强的优势,推进工作理念、形式、方法的全方位创新,推进“软联通”,厚植“湾区文学”的软实力。我们要共赴山海,共同推进“心联通”,架设人文湾区的连心桥。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已经成为粤港澳三地文学共建共享的平台,今后将不断擦亮文学活动品牌,向融而强。江扬谈到,香港文学应该植根于其独特的双语境甚至多语境生态,并以此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开辟全新的表达与传播空间。姚风认为,每一次大湾区文学聚会,都是盘点合作可能的新契机。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大湾区文学恒常联动机制,在日常中互通有无、看见彼此,进而联结成更加紧密的整体。

新时代的文学创作,

最终指向现实与人心

“文学是关于心灵和思维的艺术。”王蒙在论坛主旨发言中说,相对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文学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直接关乎人类心灵的表达,并且彰显着精神的活力。对于“大众化”,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作品,刚出来的时候不那么“大众化”,可是过了100年,“它比当初那些大众化的还大众化”。这就要求文学有生活性,有心灵性,作家能够把生活心灵化,能够基于生活记忆和经验创造出新的愿景、新的见解。所以,文学不但要有“现实性”,而且还要有“跳跃性”。经典作品所表达的东西,往往达到了一种“极限”,比如中国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还有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希望我们今天的作家,也能创作出越来越好的作品。

王蒙作主旨发言

毕飞宇的发言,关注的是阅读问题。现在人人都拿着一部手机,无论看什么,实际上都在进行电子阅读。本着“开卷有益”的态度,毕飞宇觉得,我们应该为此大唱赞歌。但他又意识到,网络上的很多阅读,是一种“没有难度的阅读”。有一次,有编辑将他的一篇文章发到网络平台。编发的时候,编辑将有阅读难度的部分删掉,留下的部分也尽量改成两三句一段,甚至一句话一段。这样操作之后,“文章特别地清爽,特别地好读,流量也上去了”。但他心里意识到,我们不能沉迷于这种阅读模式。阅读如登山,我们需要付出精力克服困难,才能提升肌肉能力、负重能力,提升灵活性和韧劲。

“写作需要手艺,就像手艺人一样,你需要学习技术,需要拿出耐心,一天又一天地做重复性的工作。”麦家说,他小时候常听见匠人弹棉花的声音。他虽然没有成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弹棉花的棉花匠,但却变成了一个给读者的心灵弹棉花的匠人。他认为,只有一种匠人精神,也不一定能够写出博大精深的作品。“我们还要去更远的地方,要有高远的理想,不断去挑战人类的极限,把情感拉长、变密、变细。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把自己内心撑大照亮,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无论表达的方式如何变化,直面现实仍是写作获得价值的重要基础。”广西作协主席东西认为,直面现实的写作,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指不经作家深思熟虑的流水账般的记录,而是经过作家观察、思考之后,有提炼、有概括的写作。这种传统的写作方法在时尚化、碎片化、符号化、快餐化等写作模式盛行的今天,有可能渐渐地被忽视。当我们感叹现实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时,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现实中找素材、要灵感。现实虽然丰富,但灵感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需要写作者带着勇气去寻找,就像拿着棍子拨开厚厚的落叶去寻找。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刘琼以网络文学作者、短视频用户等方面的数据,说明新大众文艺创作的蓬勃发展态势。她认为,新大众文艺的发展,不仅有创作传播的量变,更有文化底层逻辑的新变。新大众文艺蕴含生活真实与情感真相,像古代民间文艺般炽热感人。文艺创作的底座越厚,文艺创作的塔尖越高。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主动作为,让新大众文艺创作活力迸发,让创新涌动,从而演奏出文化融合、复兴的动人交响。

新大众文艺,

在引导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天下午,彭学明、刘颋、韩敬群、贾梦玮、朱志华、林琳、黄德海、张楚、李浩、哲贵、何同彬、林森、曾攀、刘艳、三三、贺仲明、郭冰茹、唐诗人等18位作家、评论家,先后围绕论坛议题进行发言,共同探讨新大众文艺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路径。

作家们表示,文艺创作历来不缺大众表达。新大众表达不断拓宽文艺疆域,让文艺的星空更加灿烂。新大众文艺具有创作主体全民化、传播渠道网络化、消费互动化等特点,以短视频、微短剧、网络小说、直播文艺等形式流行。这些创作打破壁垒、释放创造力、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作为文学创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一步重视经验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创作出更多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气象的作品。

评论家们谈到,新大众文艺以其鲜明的经验性、创新性,带给传统文学创作以丰富的启发。很多文体创新,是和新大众文艺有关的。但是,也要警惕“为新而新”,是否蕴含创造力是我们判断一个作品是否真正属于“新”的关键。对于新大众文艺,我们需要更新评价标准,认识到文艺现场、文艺形态的丰富性。同时,要加强对新大众文艺的引导,克服一些领域出现的同质化、流量至上等问题,推动各种文学艺术形态的融合创新,催生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扛鼎之作。

与会者合影

来源:文艺报19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