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性更倾向于跟颜值高的女性生孩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09:26 3

摘要:通常,身体吸引力对人的配偶选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以反映在视觉注意力上:人通常会立即关注并更长时间地看着对自己来说有吸引力的面孔,尤其是在人们有动力寻找伴侣时[1]。参考 1 的小样本实验给出反应时间与外表吸引力的关系、注视时长与外表吸引力的关系:

我认为不完全如此。异性恋男性在统计上相对倾向于注意美女,这不代表他们不愿与其他女性交配;而且,人的交配并不只是用来生孩子的。

通常,身体吸引力对人的配偶选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以反映在视觉注意力上:人通常会立即关注并更长时间地看着对自己来说有吸引力的面孔,尤其是在人们有动力寻找伴侣时[1]。参考 1 的小样本实验给出反应时间与外表吸引力的关系、注视时长与外表吸引力的关系:

但是,人类男性对交配对象的选择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喜欢美女”不代表一定会拒绝普通女性。

平均而言,不同文化中的男性比女性更愿意进行随意的性行为,而且他们对性伴侣的标准往往较低(Petersen & Hyde,2010;Saad、Eba 和 Sejan,2009)。当被问及他们在生活中的遗憾时,男性更可能希望他们与更多的伴侣发生性关系,而女性则比男性更希望自己更加努力地避免与“没有和自己在一起的男性”发生性关系(Roese等 , 2006)。

在艾滋病流行前,在欧美一些大学校园里进行的随机调查发现,75% 的男生会接受陌生女性调查员的上床邀请,大量证据显示男性在和“丑女”交往时感受到的道德负担更小。反过来,即使在欧美大学校园里,女生也不容易接受陌生男性调查员的上床邀请。

对于有求偶行为的动物,较高的性吸引力通常可以提高交配成功率,这不一定会增加可育后代数量。

2009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考察了美国威斯康星州生于 1937 年到 1940 年的 1244 名女性与 997 名男性,评估了当事人在小于等于 18 岁时拍摄的照片显示的外表吸引力,与当事人 53 岁到 56 岁时亲生子女的数量对比,发现[2]:

平均而言,有吸引力的女性(第二高四分位数)比吸引力较低的女性(倒数第一、倒数第二四分位数)多生 16% 的孩子,非常有吸引力的女性(最高四分位数)比吸引力较低的女性多生 6% 的孩子——美女相对丑女的生殖优势并不大。平均而言,吸引力最低四分位数的男性比其他人少生 13% 的孩子,其他人的孩子数量没有统计差异——帅哥与一般人都差不多。教育程度会让女性的孩子数量差异轻微放大,在调整教育程度后,有吸引力的女性比吸引力较低的女性多生 17% 的孩子,非常有吸引力的女性比吸引力较低的女性多生 8% 的孩子,吸引力最低的男性比其他人少生 12% 的孩子;相比之下,影响更大的是结婚年限。在结婚年限一样的样本中,有吸引力的女性比吸引力较低的女性多生 10% 的孩子,非常有吸引力的女性与吸引力较低的女性所生的孩子数量没有统计差异,吸引力最低的男性比其他人少生 8% 的孩子——美女与一般人或丑女都差不多,丑男的孩子数量少是因为丑男有更高概率打光棍。

人对“帅哥美女”的定义既反映演化塑造的人类交配策略,又明显受社会构建、文化模因影响。具体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身材、肤色、发色等特征的偏好明显受此人的生活经历影响,会反映与此人长期接触的人群的特征与营养供应[3]。

人群中相对一致的审美倾向主要针对人的面部对称性、人的皮肤看起来的健康程度。对称性与免疫功能在统计上显著相关,皮肤表现与营养情况有关。

实验显示,比较对称的脸[4]、接近自己见过的人脸的平均状态的“平均脸”[5]对人更有吸引力。比较对称的脸可以展示遗传和发育的状况、跟智力也有关[6]。“平均脸”的“数据库”是在生活过程中构建的、可以不断变化。

针对特定性别的审美倾向通常与生育能力有关:

人类女性的丰乳肥臀、嘴唇饱满、高颧骨、大眼睛、下巴纤细、腰部较细可以反映较高的雌激素水平。人类男性的宽肩膀、宽下巴、大胡子等可以反映较高的雄激素水平。男性脸上的较大疤痕在不特别可怕的情况下可以显示此人从伤害中恢复的能力,经常被女性评为“有男子气概”,提高他们短期寻求交配对象的成功率。对于长期共同生活,女性通常认为没疤的脸显示此人更温和、相处的安全性略高。

人针对肤色的审美看起来与营养、生殖健康有关:

在太阳辐射较强的地区(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白皮肤的人体内的叶酸会被太阳辐射大量破坏,晒伤、汗腺损伤、皮肤癌的发病率也会上升。在缺乏防晒技术的年代,如果当事人不从饮食补充足够的叶酸且不被有效晒黑,那么当事人产生可育后代的能力会下降[7]。许多非洲土著群体,例如马赛人,认为苍白的皮肤是受了诅咒或被邪灵缠身。他们会抛弃患白化病的孩子。在太阳辐射较弱的地区(尤其是北纬 50 度以北),维生素 D 可能发挥了与叶酸相反的选择作用:白皮肤的人可以靠太阳辐射合成相对多的维生素 D,深色皮肤的人相对更依赖鱼等食物补充[7]。工业化前,欧亚大陆上的一些人群认为白皮肤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标志,这可能主要归因于劳动阶级经常在户外被太阳晒黑,富人、贵族则更多地避开了夏日的太阳。次要地,人们经常有“年轻人的皮肤比老年人白”的印象,这会影响人对当事人年龄的判断。二十世纪中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欧美多国出现了将皮肤晒成小麦色、古铜色的潮流。

可以说,“长得好看”,尤其是脸好看,是生存力、生育力的招牌——并不很可靠的广告牌。小样本实验显示,人可以靠补充维生素暂时提高外貌吸引力。当你和某人建立了情感联系,你的脑会觉得此人的外貌比过去更具吸引力、更好看,“情人眼里出西施”。

现在,“长得好看”是一些人“理想中的择偶标准”的组成部分,但这标准经常被他们自行放弃。欧美社会调查显示,现代社会只有约 7% 到 8% 的人被所处的社会公认为“美丽”,大部分结婚的人找了平均水平或低于平均水平的配偶。人的外貌亦会均值回归,难以期待“帅哥美女的后代都是帅哥美女”。

人类女性对男性外表的关注度平均而言低于人类男性对女性外表的关注度。这可以解释为女性被自然选择塑造为会关注长期一起生活的安全性、为生育后代提供资源的能力,也可以解释为文化塑造,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此外,人经常高估自己的外貌,2017 年欧美社会调查显示,60% 的女性受访者觉得自己很漂亮,男性受访者对她们的外观有很不一样的意见。

近年来,医学美容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年轻人的外观与基因的关联,这未对人的生存、繁衍产生重要影响。农业、医学、营养学等方面的发展让人的预期寿命大幅延长,推动人口激增,人的生育率尚未对此做出良好反应,当前各国的生育率变化更多地受城市化、避孕手段影响。

不限于人,动物的外观可以反映一些遗传要素、发育情况、当前健康状况、生活水平,影响动物的交配策略和种内关系。看起来,许多动物会优待它们觉得“长得好看”的个体,对此类个体的生存、繁衍和此类性状的遗传有利;同时,它们还可能攻击它们觉得“长得畸形”的个体。人也如此。

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外观美丽或“有魅力”的人比平均水平更擅长交际、更热情、更有统治力、更聪明、心理更健康。通常,外观美丽的人会在周围的人追捧下潜移默化地变得比平均水平更自信,年收入也平均而言更高——不过,他们也比平均水平更容易拖欠贷款。外观丑陋的人(尤其是体力也不强的人)经常受到恶劣对待,影响他们的性格,更促进众人形成刻板印象。他们的年收入平均而言比同样工作能力的其他人少 4% 到 13%;对近 300 家尼德兰广告公司进行的研究显示,高管长得更好看的公司的年收入更多。

所以,读者可以看出,丑男的光棍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塑造的。

来源:智慧芯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