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鱼壳子虽说不像乌龟壳那么梆硬,但人家玩的是"软防御"。您瞅那背甲边缘的裙边,跟橡胶似的能变形,往河底泥巴里一扎,整个身子直接"隐身"。
今天咱唠个有意思的动物:甲鱼!这货壳子比乌龟盖子软乎,游泳也不如鱼类利索,炖汤还能香得人直迷糊,按说早该被吃成保护动物了吧?
可您猜咋着?野生甲鱼愣是能跟东北老林子的狍子一样活得挺滋润,这货凭啥能在大自然的"生死局"里活成"老油条"?
甲鱼壳子虽说不像乌龟壳那么梆硬,但人家玩的是"软防御"。您瞅那背甲边缘的裙边,跟橡胶似的能变形,往河底泥巴里一扎,整个身子直接"隐身"。
连水獭路过都得挠头:"刚才这旮沓是不是有个黑影?"。这招"遁地术"配上浑水摸鱼的绝活,让甲鱼在淤泥里活成了"土行孙"。
这货还是个"憋气高手"。您可别小瞧它屁股后头那个泄殖腔,这玩意儿能当腮使!水里氧气不够了,甲鱼能把水吸进腔里过滤氧气,憋上两三天不带换气的。去年黄河发大水,摄像头拍到甲鱼在浑水里漂着,隔壁草鱼都翻肚皮了,它还能搁那啃螺蛳。
要说逃命功夫,甲鱼前爪划水跟装了电动小马达似的。山东微山湖的渔民亲眼见过,这货受惊时"蹭"地一蹬腿,水花都没溅起来就窜出去两米远,那速度堪比二踢脚崩苞米,眨眼没影儿。
科学家拿秒表掐过,成年甲鱼短途冲刺能达到每秒1.8米,比同体型的草龟快一倍。
甲鱼产卵讲究"广撒网"。母甲鱼每年能下两三窝蛋,每窝十来个,赶上丰水年景能整二十多枚。虽说刚破壳的小甲鱼还没硬币大,蚂蚁都能欺负它们,但架不住基数大啊!
这货还懂"借势"。在稻田养殖系统里,甲鱼跟小龙虾组成了"黄金搭档"。小龙虾负责清理害虫卵,甲鱼就蹲在稻秆底下捡漏,农民伯伯不用打农药,它俩吃得肚儿圆。四川农科所做过实验,放了甲鱼的稻田,福寿螺数量直接减半。
到了数九寒天,甲鱼直接开启"省电模式"。新陈代谢率能降到正常水平的20%,跟手机开省电模式似的,靠之前攒的脂肪扛过寒冬。辽宁盘锦的养殖户算过账,甲鱼冬眠五个月体重才掉5%,比熊瞎子蹲仓还节能。
这货的再生能力也很牛,前年长春动植物园做过实验,把甲鱼背甲揭掉指甲盖大一块,结果三个月后新甲壳长得溜光水滑,连纹路都复原了。
北宋《本草图经》早记载过,唐朝王爷拿甲鱼壳做护身符,揭完甲放生后,过阵子再逮回来,伤口早长好了。
成年甲鱼可不是善茬。那嘴跟老虎钳子似的,咬合力能达到30牛顿,赶上成年男子掰手腕的劲头。
福建渔民老李头有回被咬住手指头,愣是拽着甲鱼游了半里地,最后把手泡水里才让这祖宗松口。科研数据显示,甲鱼口腔里布满倒刺状突起,咬住猎物就跟焊上了似的。
这暴脾气在野外成了护身符。水獭见着甲鱼都得掂量掂量,毕竟谁也不想为口吃的搭上几颗门牙。江苏盐城湿地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拍到过,黄鼠狼试探着扒拉甲鱼,结果被反咬一口,疼得吱哇乱跳。
要说甲鱼能活到今天,还得感谢咱老祖宗。自打《诗经》里记载"鱼鳖可食",这货就被端上了贵族餐桌。
但吃归吃,古人讲究"春捕秋放",给野生种群留了活路。如今农业部搞的增殖放流,每年往长江里撒百万尾本土甲鱼苗,就跟往银行存钱似的,保本增值。
华东理工大学搞出了"声光驱逐+陷阱诱捕"组合拳,专门对付入侵的佛罗里达鳖,去年在微山湖单月逮住1800多只,给本土甲鱼腾地方。还有环境DNA监测技术,往水里舀一瓢就能知道甲鱼在不在。
甲鱼这出生存大戏,演了上亿年还没落幕。从恐龙时代的"老戏骨",到如今生态链里的"扫地僧",它用软壳扛住了硬茬,用慢活跑赢了快节奏。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田田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