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鸡西市:“快检实验室+”监管体系为校园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9:44 1

摘要:传统“索证索票+事后送检”模式存在滞后性,难以即时筛查食材入库前的安全风险。建设快检实验室,一是实现监管关口前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将风险拦截在餐桌之前。二是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和供应商供货责任,通过每日必检、结果公示,倒逼管理提升和源头质量控制。三是有效回应

为彻底提升校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黑龙江省鸡西市创新构建了“快检实验室+”监管体系,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根本转变。

提高站位,科学定位,聚焦社会关切

传统“索证索票+事后送检”模式存在滞后性,难以即时筛查食材入库前的安全风险。建设快检实验室,一是实现监管关口前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将风险拦截在餐桌之前。二是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和供应商供货责任,通过每日必检、结果公示,倒逼管理提升和源头质量控制。三是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公开透明的操作和结果公示消除了师生家长的担忧,是一项重要的“安心工程”。

政府主导,标准引领,统筹推进建设

面对全市所有公立学校及幼儿园,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资源整合、注重实效”原则有序推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批示部署,分管副市长牵头统筹,将此项工作纳入市政府月度督办事项及年度食品安全考核体系。市场监管局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推进,主动争取资金与政策支持,联合教育、财政等部门共同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标准规范与保障措施。二是统一建设规范。明确快检实验室的场地标准、设备配置及人员资质要求,配备必备的农残、兽药残留快速检测仪等设备,操作人员需经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全面推行“五统一”标准,即统一功能分区、设备配置、制度规范、检测流程与数据管理,确保建设标准化、运行规范化。项目建设注重成本控制,初始设备采购及首年试剂成本控制在5000元以内,后续年度运维费用约3000元,切实体现了“低投入、高效率、可持续”的特点。三是保障资源投入。依托市、县两级财政专项支持,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专项用于场地改造与设备采购。强化人员培训与技术支撑,组织专家开展理论与实操培训6场,累计培训300余人次,并建立技术交流群,提供持续的技术指导与支持。

规范运行,智慧管理,确保检测实效

着力构建规范化、常态化、智能化的运行机制。一是明确检测重点与频次。要求每日对进货食材实施抽样快检,食材送达后须在30分钟内完成取样与快速检测,重点覆盖蔬菜农残、畜禽肉类兽残等指标,其中蔬菜农残检测覆盖率力争达到100%。二是严格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编制操作流程和记录表格,实现检测全过程可追溯、检测结果可复现,保障数据真实可靠。三是深化智慧监管模式。自主研发“食安之城”小程序并推广应用,督促学校实时上传检测数据,并同步推送至家委会及食材供应商;系统自动进行风险研判与预警,有效支撑监管决策,提升协同共治效能。

健全机制,闭环处置,强化风险管控

建立严格的“发现-报告-处置-溯源-反馈”阳性结果处置闭环。一是立即复检与初步控制。对疑似阳性样品立即复检确认,并暂停使用、封存该批次食材。二是迅速报告与联动处置。学校须立即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报告,市场监管部门视情启动监督抽检程序,并通知供应商。三是依法处置与溯源追责。确证不合格的,监督学校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依据合同与法律法规追究供应商责任。四是信息反馈与风险预警。将处置结果录入平台并向全市发布预警,实现“一处发现问题,全市联动预警”。

巩固成果,提升质效,构建共治格局

主要成效。截至目前,全市120所公立学校及幼儿园食堂全部建成并运行快检室,日均检测能力突破300批次,累计完成检测5800批次,成功拦截4批次270余公斤问题食材和12批不合格餐用具,有效杜绝安全隐患,惠及3.31万名学生。学校主体责任与供应商诚信意识明显增强(鸡西市第一中学校食堂由上学期1400余人就餐,增加至本学期近2000人)。“食安之城”小程序成为家长查看食堂安全的“透明窗”,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公众满意度大幅提升。该举措于2025年7月获人民日报内参报道,市场监管总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并派员深入鸡西开展实地调研评估。

存在问题及下步计划。针对部分学校存在检测项目不全、阳性结果处置流程不规范、检测准确性不足等问题。下一步,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与激励,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保持队伍稳定专业。二是优化阳性结果处置流程,实现依法依规、闭环监管。三是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将耗材更新费用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确保持续高效运行。四是持续完善智慧监管体系,实现学校、供应商、家委会信息对称、共享共治。

鸡西市将持续深化快检室建设与应用,探索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新路径,全力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记者高伟)

来源:食安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