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亚利桑那州国会女议员吉福兹在遭遇枪击一年后重返国会,亲自递交辞呈。那一天,无论党派,掌声和泪水汇聚一堂,展现了美国政坛罕见的温情。
2012年,亚利桑那州国会女议员吉福兹在遭遇枪击一年后重返国会,亲自递交辞呈。那一天,无论党派,掌声和泪水汇聚一堂,展现了美国政坛罕见的温情。
彼时,极化已经开始,但底线还在,无论理念如何分裂,针对政治人物的暴力都不可容忍。这种底线,来自于美国对肯尼迪、马丁·路德·金时代刺杀阴影的集体记忆。
十三年过去,底线正在被现实不断侵蚀。查理·柯克遇刺身亡,成为美国政治暴力螺旋上升的最新注脚。柯克的死引发了哀悼和愤怒,但很快,极端化的舆论反扑又把事件推向新一轮撕裂。
查理·柯克是谁?他是美国新生代保守派最有号召力的舆论领袖之一。
2012年创办“美国转折点”(TPUSA),专攻校园、年轻人,靠辩论和现场对话把保守主义包装成“青春、反叛、勇气”的代名词。
2016年后,柯克受特朗普赏识,TPUSA成了保守派的青春秀场。特朗普的胜选也和他发动的“青年保守运动”密不可分。
柯克的崛起,正值美国“取消文化”盛行时期。左翼在校园里大搞“封杀”,异见者噤若寒蝉。柯克以敢于“逆风发言”自居,抓住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政治正确”的厌倦与反感。
他用辩论和组织活动回应“取消文化”,一度成为右派反对“言论审查”的象征。但柯克和TPUSA的路线,并非单纯的“言论自由”。
很多时候,他本人也屡屡触碰美国自由主义的底线,甚至传播阴谋论和极端言论。
他曾批判《民权法案》、抹黑马丁·路德·金、支持阴谋论、纵容特朗普不认输。柯克本人是极化的产物,他激发的激情和对抗,也成就了他。
柯克遇刺案,不是孤例。过去一年,美国政治人物遇袭事件接连不断:特朗普竞选途中两次遇袭未遂,宾州州长官邸纵火,明尼苏达州民主党议长家中遭刺杀。
柯克遇刺时,正主持一场校园辩论活动,凶手因为不满他在跨性别议题上的立场,选择了极端手段。这一切,都是美国政治极化的镜像。
事件发生后,两党主流人物第一时间都展现了克制和团结。共和党州长考克斯呼吁理性,奥巴马发文谴责暴力,伯尼·桑德斯也称柯克是“敢于对话的人”,并警告暴力只会毁掉民主。
但很快,极端声音压倒了理性。部分右翼媒体和政客直接把责任扣在左翼全体头上,宣称“这是针对我们的战争”,甚至威胁要动用联邦部门报复左翼组织和媒体。
而左翼基层和极端分子则在网络上冷嘲热讽,否认柯克值得同情,甚至有人以其“挺二修”为由冷血讥讽。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共和党大佬公开呼吁对左翼NGO和媒体“秋后算账”,甚至动用公权力打压言论,仿佛“反取消文化”本身也变成了新的封杀机器。
与此同时,左翼新生代领袖在表态中淡化对柯克的同情,甚至拒绝支持纪念柯克、谴责暴力的议案。极端化,已在两端发酵。
吉福兹那一幕为何令人动容?因为极化再深,政治暴力仍被视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而现在,红线在消退,极端化情绪日益主导两党的舆论场。
共和党内,特朗普及其盟友越来越倾向用行政权力清算对手。民主党基层也在经历自己的“茶党时刻”,新一代民粹、激进左翼正在崛起,对党内温和派充满敌意。
柯克之死,没能唤起吉福兹时代的团结,反而成了新一轮“口水仗”的燃料。国会纪念柯克的议案,仍有近60名民主党议员反对或弃权。
舆论已不再聚焦“如何防止政治暴力”,而是转向对手如何“利用”这场悲剧。
美国社会一度以为,反对政治暴力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但现实正在提示人们:极化和仇恨一旦失控,这条底线也会变得岌岌可危。
柯克之死,是一次警钟,也是一次考验。美国社会究竟会选择让这成为黑暗篇章的终结,还是新一轮恶性循环的开篇?恐怕没有多少人敢乐观回答。
一场悲剧,原本该成为全社会反思的契机。但在极化的洪流面前,理性和共识却在加速溃散。查理·柯克的死,只会让美国的撕裂更近一步。
来源:冷史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