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仰韶文化的传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9:43 1

摘要:有些人一提到“中原”,彷佛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富饶的沃土,实际上则是“大不以为然”的。如图1.《7000至4000年前的海侵最高线与稳定海岸线》所示,我国4000年前的海岸线与今日的略同;7000年前最大海侵时的海岸线,是大致沿北京市以西的太行山和以北的燕山山脉的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陈全功

中原考古成绩辉煌,但在仰韶文化的传播方向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商榷。

一、对“中原”古环境缺乏认真、系统地辨识,是误判“仰韶文化由东向西传播”的重要原因

有些人一提到“中原”,彷佛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富饶的沃土,实际上则是“大不以为然”的。如图1.《7000至4000年前的海侵最高线与稳定海岸线》所示,我国4000年前的海岸线与今日的略同;7000年前最大海侵时的海岸线,是大致沿北京市以西的太行山和以北的燕山山脉的基脚线伸展的。这样看来,至少在约7000 - 4000年前,“中原”所处的冀、鲁、豫、皖的大片土地,依据其海拔高程的不同,或是在海水的淹没下,或就是连片的沼泽、湿地以及零星的高地。中原中心论坚持“中原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坚持“仰韶文化向东发展到山东,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向北发展到山西、内蒙,再向西、向西、一路向西,发展到了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东部以及更西的地方”等等。这有可能吗,有逻辑性吗。一般认为,仰韶文化是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但整体看来,仰韶文化却是约7000 - 5000年前发祥并发展于黄土高原的农牧交错带的(详见《華夏与农牧 華夏与中华》)。约7000 - 5000年前,在中原这样贫瘠的环境中,能发展出什么样的文化呢,是决然不会产生出像大地湾那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的。

图1. 7000至4000年前的海侵最高线与稳定海岸线(图来自网络)

上世纪末,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树德研究员就曾提出了大地湾考古的六个之最:其一是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稷的炭化标本。其二是出土了200多件三足钵等,是我国发现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其三是发现了十几种彩陶刻符,比西安半坡的彩陶刻符早了1000多年。其四是发掘出中国最高的房屋建筑、最早的宫殿式建筑。其五是发掘出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其六是发掘出中国最早的绘画(详见大地湾发掘报告)。贾湖遗址(河南省舞阳县舞渡镇西南,距今约9000 - 7500年)、裴李岗遗址(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西侧,距今约8000 - 7500年),都被有些人认为是中原“仰韶文化源头”的铁证。资料显示,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的文化显露,都是在约7500年前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突变,似乎也是与约7000年前发生的最大的海侵有关。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因它们的位置较低,怕是在水漫到燕山山脚之前,就早已经被海水淹没了。既然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的文化显露早在约7500年前就消失了,显然它们与约500年后才开始的仰韶文化是豪不相干的。硬要将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当作“中原仰韶文化的源头”,实在是无可能性、无逻辑性的。中华南支文化的先民,约万年前就广布于长江、淮河流域,也一直受到海侵和洪水的危害,不停地向北部和西部的高地迁徙。已发掘出的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的文物,如骨笛、陶器刻符、碾米农具等,都具有鲜明的、稻做农业支持的中华南支文化的特点。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的创造者以及曾经的主人,他们最大可能就是5000年前为躲避水害、由南方迁徙到中原的蚩尤九黎部族的先民们。可见,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的文化,不仅与仰韶文化无涉,更与稻做农业支持的中华南支文化关系紧密。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就是在与海侵、水害的争斗中,中华南支文化的先民趋利避害,向北拼搏进入较高地域的明证。

至今,已是数千年后了,从北到南,依然分布着河北的白洋淀(366平方千米)、河南濮阳的湿地(治理后还有近40平方千米)、山东的微山湖(660平方千米)、江苏的洪泽湖(2069平方千米)、高邮湖(760平方千米)、安徽的巢湖(780平方千米)、城东湖(376平方千米)、瓦埠湖(32平方千米)以及黄淮海平原(总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上遍布的盐碱地等。这些都是约7000 - 5000年前的大洪水与海侵肆虐时的遗踪。

《仰韶早期遗址分布图》以及相关的统计资料(引自网络《延续2000年仰韶文化为何在5000年前毁灭》)从地学和统计学上,也显示出“仰韶文化源于中原”的说法是错误的。

已发现的5013处仰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甘肃1040处约占20%,陕西2040处约占40%,山西1000处约占20%,河南1000处约占20%。

图2.仰韶早期(约7000-6000年前)遗址分布图(图来自网络)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陈全功在研究了《仰韶早期遗址分布图》后认为:

1.在河南省全境,没有仰韶文化早期的遗址。若姑且将仰韶文化的分期划分为:距今约7000 - 6000年,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6000 - 5500年,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5500 - 5000年,仰韶文化晚期。那么,仰韶文化的命名地,河南渑池仰韶村,因其是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 - 5000年)的遗址,所以此图上也并无显示。现在有人说,早在三十年代,有人就在安特生发掘、定性的仰韶文化的物件中,发现了龙山文化的东西;估计这是安特生不认识或不小心将发掘的地层搞混了。此话貌似荒谬,实则是大费心机。如果真的是在“发掘定性的仰韶文化的物件中,发现了龙山文化的东西”,那事情可就闹出格了。因为“龙山文化的东西”,是从距今约4500到4000年,只持续了500多年;那岂不是说仰韶村的物件,充其量距今连4500年都不到,就根本不是仰韶文化的东西了。所以“地层成分不纯”,这也就成了仰韶文化考古,从一开始定名时就冒出来的一桩“悬案”。时至今日,百度百科的“渑池仰韶村遗址”的词条中,时间一栏仍是空白的,只是在文字中笼统地说属于约7000 - 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期。对“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具体年代,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一直是在做补救工作的。据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2020年8月22日发布的成果,也只是说“发现距今5000多年前发酵酒及丝蛋白残留”,但对多年来“仰韶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末期”的普遍说法,并无任何实质性的变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鉴于发现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都有丰富的彩陶,但能与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比肩者至今还未看到;再坚持“以中原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西行东传论”,那就很尴尬了。于是部分专家们就决定,将马家窑文化叫做“甘肃仰韶文化”,将庙底沟文化叫做“河南仰韶文化”。但这种“分灶吃饭,互不统属”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随后又有人在马家窑类型之前插入一个石岭下类型,谓其为中原庙底沟类型文化向马家窑文化的过渡期。但近年来,此论并不为大家所接受。总之,多年来,为了这个“仰韶文化的西行东传论”,许多人可真是下足功夫了。不过,事实胜于雄辩且“为贤者讳”,所谓的“河南仰韶文化”“甘肃仰韶文化”,至今就成为了一笔无人愿意再提及的“糊涂账”。

2.《仰韶早期遗址分布图》显示,湖北省的江汉地区,尤其是汉江两岸,仰韶文化的遗址点很密。这说明,至少在距今约7000年左右,中华南、北两支文化的交流已经很频繁了。

3.从《仰韶早期遗址分布图》中“渭河-汉江一线”的仰韶文化遗址点的分布情况来看,这些点是从仰韶文化的发祥地甘肃秦安大地湾沿渭河到天水,再沿西汉水、汉江到达湖北荆、襄地区的。可能原图的作者对汉江的历史了解不多,将汉江原来的正源西汉水忽略了。实际上,将“渭河”东南方向的几个点连起来,就是西汉水的“河道轨迹”。

图3.西汉水河谷北上入天水图

如图3.所示:西汉水原为汉江的正源。约在魏晋南北朝时,西汉水在略阳受阻,直接南下嘉陵江;略阳至勉县段的原西汉水河道成为旱路。勉县西北的一条原汉江的支流就成了汉江的正源。原来的汉中(汉江中间之意),现在实际是在当今汉江的上游了。4000多年前,大禹怎么能将湖北荆襄地区的三苗驱赶到甘肃渭源(渭河之源)西南的三危山呢。现在看来,7000多年前,已有很多人居住在汉江正源的西汉水以及渭河一带,至今还留下了许多“仰韶早期遗址”,所以约4000年前的大禹是完全可以从湖北的荆襄地区“窜三苗于三危”的。

前段,甘肃考古传来新消息。在大地湾发掘现场,发现了口径51厘米的、国内最大的彩陶圜底鱼纹盆(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鱼纹盆口徑只有31.5厘米),以及底部有三足支撑、或圜底、或圈足的平底器,并在钵形器口沿内外均发现暗红色的彩条带。以上特征表明,它们已不是通常认识的仰韶文化了。从地层上看,这是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经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测定,年代约为距今7300年—7800年,比仰韶文化早了近千年。这表明大地湾彩陶与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及中亚地区,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步的(引自百度百科的彩陶词条)。这更表明了中国彩陶的一支起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渭河流域,仰韶文化从黄土高原自西向东传向中原及其他地区,已是毋庸争辩的事实了。目前流行的“仰韶文化从东向西传播论”,是否也到了无需回避、应该认真讨论的时候了。

总之,仰韶文化从黄土高原自西向东传向中原及其他地区,已是毋庸争辩的事实。本文的这些说法,只是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偏重生态、地理、3S技术的一些粗浅的思考。那些异于传统史学的说法,仅供史学界的先生们参考、批评、指正。不过,先秦史的探索,虽奋力拼搏但进展不大,是否在观念、方法和手段上,都需要改进呢。

来源:何延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