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块钱就能“开盒挂人” 施害和受害蔓延至未成年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6 18:33 1

摘要:半年前,小周因制作短视频而进入一个网友群,入群的初衷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视频博主。突然有一天,小周被群里一个网友拉着要一起去骂另一个网友,小周觉得骂人不对,于是拒绝。就是这个拒绝,让他意外卷入一场恶意“开盒”——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学校信息被挂在了网上。辱骂

“他们说我全家的信息都在手里,只公开我的算给面子了。”13岁的中学生小周(化名)哭着说出这句话,并且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被“开盒”的经历。

半年前,小周因制作短视频而进入一个网友群,入群的初衷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视频博主。突然有一天,小周被群里一个网友拉着要一起去骂另一个网友,小周觉得骂人不对,于是拒绝。就是这个拒绝,让他意外卷入一场恶意“开盒”——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学校信息被挂在了网上。辱骂等接踵而至,小周被气得血压升高、甚至有了轻度抑郁。当记者进一步了解小周被“开盒”纠纷时,才得知,实施“开盒”者同样是一位中学生。两人在入群之前并不认识,且生活在不同的省份。

小周提供的就医凭证

“开盒”已非个案 施害和受害蔓延至未成年人

小周的遭遇并非孤例。最近几年,在互联网隐秘的角落,“开盒”正演变成一场肆意蔓延的“狂欢”。

2025年3月,一孕妇因评论韩国偶像“妆容太浓”,遭百度高管之女13岁的谢某“开盒”。谢某在粉丝群公开该孕妇的孕检报告,并怂恿群友电话骚扰:“你孩子生下来也是个畸形儿!”女子的丈夫也被牵连,给该孕妇的家庭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然而,面对质问,谢某嚣张回应:“开盒像喝水一样简单。”

2023年11月,#B站通报人肉开盒案例#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1位。令人震惊的是,这起覆盖18个省市的“开盒”案件,40余名参与者中主犯为两名未成年人。他们通过境外平台组织用户对UP主进行人肉搜索,并实施电话骚扰、恶意举报等行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近两年已经公布的相关案例中,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成为施害者和受害者。央视在2024年就曾曝光,未成年人参与“开盒”的比例高达37%,现在这一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0块钱就能“开盒挂人” 隐私信息获取成本极低

“开盒”是指在网络上公开曝光他人隐私的行为。“开盒挂人”过程中,施害人恶意公开他人隐私,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社交账号等,然后煽动网友对被“开盒”的人肆无忌惮地攻击谩骂。

因为隐私被肆意公开,“开盒”者往往给被“开盒”者带来难以愈合的伤害。而实施“开盒”的人,有的仅仅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把曝光别人隐私当成恐吓、报复或者取乐的手段。甚至有的“开盒”者作为网络博主,就是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和更多粉丝。

在“开盒”圈子,一些“开盒”者,把“开盒”变成了一门生意,为一些想“开盒”别人又不懂技术操作的人,提供专门的“开盒”服务,收取费用。

小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所在的圈子里,绝大部分为中学生,虽然还是未成年,但是他们就已经可以轻易做到“开盒”别人。据小周介绍,“开盒”产业链很完整,在网上花几十块钱十分钟就可以拿到被“开盒”者的基本信息,仅获取个人信息的话,最低20块钱就能成交。如果想要“开盒”更多更详细的内容,比如家庭成员的户籍信息、个人的医院就诊记录等,花费也不过几百元。在随意被“开盒”的网络环境下,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受到威胁。

平台、法律、教育?谁能阻止“网络屠杀”

中学生小周表示,在遭到网络羞辱后,曾向所在网络平台官方投诉,平台虽然已经关闭相关的4个聊天群,但是自己的账号也因“违反法律法规”被封禁。“我们对于开盒的治理,不是针对未成年或者是成年与否,就只要是开盒这种违规的内容,平台都是只要识别到就会处理,”记者采访小周被“开盒”的网络平台时,负责人表示,平台对“开盒”这种违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无论行为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一旦发现违规内容,都会立即处理。“如果识别不出它具体为什么,先给它封掉,也不会放任这种开盒的内容在平台上面出现,或者是在平台大规模的传播。” 同时,平台负责人也提到,目前大部分“开盒”行为可能集中在外部通讯软件上。

小周同学的经历及更多未成年人相关案例都显示,中学生在网上“开盒”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双方一开始并没有大的矛盾,往往因为看法不同一言不合、小圈子亲疏远近、恐吓他人树立权威等,把“开盒”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完全没有想过其中的后果和法律风险。

记者采访律师时,律师明确指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进行公开,造成网络暴力的,需承担多种法律责任。” 据北京德和衡(郑州)律师事务所谢金歧律师介绍,行为人在民事上需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责任;在行政上可能面临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如果情形严重,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罪名包括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诽谤罪、侮辱罪等,最高可面临7年有期徒刑。律师特别强调:“如果行为人是未成年人,那他的法律责任需要由其法定监护人进行承担。如果受害人是未成年人,那么因为未成年人的身心比较脆弱,网络暴力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更大,行为人则面临更高的、更严重的法律责任。”

就律师提到的未成年人心理伤害,记者也咨询了心理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常靖强调了家长和孩子共同应对的重要性。专家指出,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或者一味地想给孩子求公道,而不能快速解决问题,孩子的情绪可能会持续激化。“因为网上充斥着很多的元素,有些人戾气很重,可能会做出一些网暴、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为。孩子如果遭遇这样的事情,往往是没有心理准备的,因此承受不了。” 专家建议,家长应给予孩子必要的安抚,并创造条件让孩子与网络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物理隔绝。同时,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已经受到了伤害,严重影响到情绪,就最好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心理老师,或者拨打心理健康热线寻求帮助。”

“我就是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是有做错什么吗?”小周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被“开盒”者的恐惧。当技术沦为暴力的帮凶,唯有平台担责、法律亮剑、教育先行,才能让未成年人远离“隐私裸奔”之痛。(来源:大象新闻)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