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ADI 2025人形机器人媒体分享会上,来自ADI公司、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以及因时机器人等多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产业落地与未来发展趋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感知控制和各种新型执行器的快
9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ADI 2025人形机器人媒体分享会上,来自ADI公司、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以及因时机器人等多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产业落地与未来发展趋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感知控制和各种新型执行器的快速进步,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逐步走向产业化应用。
三大前提:稳定性、智能化和易用性
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重点分享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实践”。他援引摩根士丹利的预测指出,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突破5万亿美元,机器人数量有望与人类人口接近。
魏嘉星介绍,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布量高速增长,仅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发布数量已接近150款,其中中国占比超过80%。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由单机能力向群体协作演进,实现跨本体、跨场景的泛化能力。
他展示了“具身天工2.0”等代表性产品,这些平台型机器人在运动控制、自主导航和多模态大模型赋能下,已能在工业、商业服务甚至养老护理等场景中落地应用。
“稳定性、智能化和易用性,是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三大前提。”魏嘉星总结道。
落地关键:灵巧手是衡量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因时机器人CMO房海南则从“灵巧手”切入,深度解读了这一核心部件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中的作用。
她指出,灵巧手是衡量机器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了其能否完成精细操作。目前,因时机器人已实现灵巧手的商业化量产,销量从2020年的不足2 000台,增长到2025年上半年的4 000台,预计全年将突破1万台。
值得注意的是,房海南特别提到公司自研的微型伺服电缸。这一集成电机、减速器、传感器与驱动控制的一体化线性关节,是灵巧手实现小型化、高精度和低成本量产的关键。该技术不仅应用于灵巧手,也广泛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四肢关节及工业自动化设备。
“我们希望通过灵巧手与微型伺服电缸的双轮驱动,让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产业现场和日常生活。”房海南说。
底层技术:释放人机协作的真正价值
ADI公司院士兼技术副总裁陈宝兴博士在会上指出,从数字工厂到人形机器人,工业智能的发展正经历一次“具身化”变革。未来的机器人不仅要“看得见、摸得着”,更要具备多模态感知、灵活控制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强调,AI与机器人、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将形成“超级生态”。在传感器、实时控制、电源管理和高速通信等方面,ADI已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例如,集成深度传感、动态电机控制和高速连接的技术,可显著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操作精度和反应速度。
“只有让机器人在感知、通信、驱动上都实现毫秒级响应,人机协作的真正价值才能释放。”陈宝兴表示。
人机共生的未来
会议最后,几位嘉宾一致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随着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突破、人工智能算法的迭代,以及产业链的协同建设,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制造、医疗、服务、教育等领域迎来广阔前景。
正如现场总结所言:“从实验室到工厂,从概念到现实,人形机器人正在开启一个融合技术与智慧的新时代。”
来源:电子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