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量骤降4800万,腾讯投资的轻松健康遇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09:31 1

摘要: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数字健康产业报告》,中国互联网健康平台用户数在2024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轻松健康集团,曾依托“轻松筹”坐拥超7000万活跃用户,如今活跃用户仅剩2270万,三年蒸发4800万。信息量却震撼整个健康科技圈,这背后隐藏着互联网医疗

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数字健康产业报告》,中国互联网健康平台用户数在2024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轻松健康集团,曾依托“轻松筹”坐拥超7000万活跃用户,如今活跃用户仅剩2270万,三年蒸发4800万。信息量却震撼整个健康科技圈,这背后隐藏着互联网医疗平台合规、资本、技术“三重压力”下的行业再洗牌。

流量是互联网医疗的“生命线”。轻松健康集团的用户数量变化,直观反映出行业格局的动荡。2022年,平台还有7050万活跃用户,2024年降至6510万,而2025年上半年只剩下2270万。短短三年,平台失去了67%的活跃用户。

影响如此剧烈的根本原因,与2024年6月公司主动剥离“轻松筹”业务相关。这一动作表面上是对政策的积极响应,实则切断了平台最具黏性的用户入口。民政部2024年将个人求助平台缩编至水滴筹、轻松筹等三家,监管趋严,直接让轻松健康不得不自断一臂。

用户流失并非单一事件。随着健康服务入口被迫关闭,用户开始分散至微信等社交平台,平台流量分发能力削弱。与此同时,互联网健康行业整体面临合规壁垒与数据安全监管升级,轻松健康的困局只是行业缩影。

用户流失带来直接冲击的,是平台盈利能力的持续下滑。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轻松健康集团的营收从3.94亿元提升到6.56亿元。但是,毛利率却从82.6%一路下滑到32.5%,几乎“腰斩”。
财务报表显示,综合健康服务包毛利率由93.6%下滑到40.4%,筛查推广及咨询服务毛利率由93%降至51.6%。主要原因,是外包采购和大规模商业化带来的现场执行成本激增。

面对盈利能力下滑,轻松健康选择加大AI医疗投入。2022至2024年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分别为5281.7万元、6138.9万元、7203.7万元。公司组建了占员工43.3%的研发团队,推出自研大模型“轻松问医 Dr.GPT”。但截至2025年6月,58项专利、39项软件著作权以及6个算法备案的实际产业转化效果尚未明朗。

AI医疗虽然被行业普遍看好,但目前市场集中度极低,行业内尚未跑出绝对龙头。《2025中国AI健康产业蓝皮书》指出,AI在疾病早筛、保险风控等场景应用落地率不足20%。轻松健康的AI转型之路仍充满不确定性,技术投入能否有效变现,资本市场和投资人都在观望。

用户流失和毛利率下滑之外,保险业务的持续收缩成为轻松健康的又一隐忧。2022年,保险业务营收占比达81.5%,2025年上半年已降至22.9%。年化保费总额也从2022年的13亿元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5亿元。业务重心转移,直接牵动资本结构。2025年1月,公司回购Genesis和阳光人寿股份,调整股东结构。创始人杨胤目前通过股权和投票代理控制38.94%投票权,IDG资本、阳光人寿、腾讯等机构分列其后,形成创始人绝对控股格局。

这一系列资本动作,为平台港股上市铺路。A股市场对外资控股和盈利稳定性要求严格,互联网健康平台普遍青睐港股、美股。客观来看,轻松健康剥离众筹业务、转型AI健康服务,确实更贴合港股科技板块的估值逻辑。不过,平台的营收高度依赖头部客户。2022年-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均在65%左右,最大客户占比高达35%。单一客户风险突出,行业竞争加剧下,平台议价能力进一步受限。

面对国内市场瓶颈,轻松健康开始将目光投向大湾区、香港、新加坡和东南亚。公司计划通过战略联盟、投资并购等方式,开发专属健康及保险服务,在海外抢占新用户和新业务增长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市场中符合并购标准的公司已超过十家,但轻松健康尚未明确具体投资对象。

行业层面,AI医疗被视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2024年国家卫健委、科技部均提出要加快“智慧医疗”建设,但目前国内相关企业普遍面临“技术落地难、商业变现慢”的困境。轻松健康在AI医疗领域加速布局,背后既有政策红利,也有资本推力,但决胜关键仍在于核心技术的商业化能力和平台流量的重建。

来源:钦点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