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鄂尔多斯高原的形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1 00:17 1

摘要:距今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到太古代初期的距今36.7亿年以前,鄂尔多斯是地质史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科学上称之为“鄂尔多斯古陆”。经元古代多次地壳运动,到古生代初期,即距今6亿年前,鄂尔多斯古陆下沉,海水漫浸,形成了著名的“鄂尔多斯古海”。到古生代末叶,在海西

距今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到太古代初期的距今36.7亿年以前,鄂尔多斯是地质史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科学上称之为“鄂尔多斯古陆”。经元古代多次地壳运动,到古生代初期,即距今6亿年前,鄂尔多斯古陆下沉,海水漫浸,形成了著名的“鄂尔多斯古海”。到古生代末叶,在海西造山运动的影响下,海水退出了鄂尔多斯,古陆再次隆起。经过中生代近2亿年的稳定上升,特别是燕山运动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雏形。到新生代渐新世晚期,随着喜马拉雅运动的巨大影响,鄂尔多斯不断崛起,直到距今1万年前,形成了现代海拔1100米至1500米宏伟起伏的鄂尔多斯高原。这就是鄂尔多斯独特的地质发育史。

鄂尔多斯高原(图片来自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依据古生物化石的记录,鄂尔多斯已有6亿年之久的生命发展史。从古生代初期,距今6亿年前起,在鄂尔多斯古海中孕育并产生了最古老的生命——海生无脊椎动物;到古生代末期,出现了最初的陆生植物;中生代的鄂尔多斯是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的时代”,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的时代”;植物界亦由“蕨类时代”“裸子植物时代”发展到“被子植物的时代”。鄂尔多斯的远古生命,经历了由海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级的演化进程,才逐渐形成了现在鄂尔多斯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恩格斯指出:“地球连同它上面的动、植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鄂尔多斯地质发展史就是地球生命进行曲的局部缩影。

鄂尔多斯古陆阶段

地球诞生之初,其内部物质已开始异化,形成了最初的地幔和地壳。距今36亿年前形成的鄂尔多斯古陆,是地球最早形成的地壳之一。但是,那时的古陆与今天鄂尔多斯陆地大不相同。首先,古陆地壳厚度不大,远远没有像现代地壳那样复杂和坚硬。那时鄂尔多斯的上空,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湛蓝的天空。在初生的原始大气层中,仅有二氧化碳、甲烷、氨、氢等,地面上的氧,还是以氧化物的状态而存在。因此,原始鄂尔多斯古陆的大地是光秃秃一片,没有生命,更没有碧绿葱翠、色调柔和的景色;而是灰蒙蒙的沉寂景象。然而,原始古陆的不断增生,又使鄂尔多斯处在不平静的动荡中,使这荒凉不毛的大地下,地幔熔融物质不断滚动;地上火山喷发频繁,四处熔岩横流、浓烟滚滚,呈现出剧烈的造陆过程。依据地质资料显示,从太古代早期的36亿年前至元古代的19亿年前,鄂尔多斯古陆曾经历过三次大的地质运动,这就是阜平运动、五台运动、吕梁运动,使鄂尔多斯形成沸腾景象……

从距今18亿年起,至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纪时期,鄂尔多斯古陆为一处干燥的陆块,未发现有生命的迹象。它是鄂尔多斯古陆发展和延续的重要阶段。但是,十分有趣的是,在鄂尔多斯西部桌子山一带的震旦纪地层中,发现有一层砾岩,厚度5至6米,最厚达11米左右。砾石成分为石英砂岩,直径0.2~1米,延长约数公里之多。不少学者认为,这是最古老冰期的遗迹。因为在目前世界的许多地区,发现过距今六、七亿年前的冰川遗迹。这是地质发展史上出现过的一次重要冰期——震旦纪大冰期。在我国,除南方许多省区发现有震旦纪冰川遗迹外,在北方的甘肃、宁夏、新疆、山西、辽宁等地均有这一时期的冰积层存在。因此,鄂尔多斯冰积层的发现,证明内蒙古震旦纪也有过冰川活动

鄂尔多斯高原桌子山一带(图片来自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地壳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海陆也是不断地在变化中。持续了30亿年之久的鄂尔多斯古陆,在强烈地质运动影响下,古陆逐渐下陷,海水不断浸入。随着古生代初期海洋面积的扩大,从此,鄂尔多斯古陆便戏剧性地退出了地球历史舞台。

鄂尔多斯古海阶段

在鄂尔多斯地质发展史上,曾有过茫茫无际的大海。科学上一般称之为“鄂尔多斯古海”。从距今6亿年至2.25亿年前,鄂尔多斯进入了地球历史的古生代。古生代共有六个纪,一般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个阶段。其中,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古生代是著名的鄂尔多斯古海产生、发展与消亡的重要时期。丰富的海相地层资料告诉我们,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初期,距今6亿年前,来自中国南部的海水,首先浸入鄂尔多斯西部地区,形成了一个南北向的巨大海湾。到寒武纪中期,发源于南方的海水几乎漫浸了整个鄂尔多斯地区。特别是奥陶纪早期和中期,海浸规模最大,这是鄂尔多斯古海的鼎盛时期。但到奥陶纪晚期,距今4.4亿年前,随着陆壳的上升,海水才退出了鄂尔多斯。因此,早古生代是海洋占优势的时代。这一时期,从鄂尔多斯古海留存下来的海相地层判断,早古生代的鄂尔多斯海属于浅海区,海下地形较为平坦,相当于海底地形的陆棚区。海深一般在数十米至数百米以下,海水含盐度平均为3.5%左右。由于海水较浅,阳光和氧气充足,所以在海洋中生存着种类繁多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科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鄂尔多斯古海复原图(图片来自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从发现的动物化石看,在寒武纪海洋中,生存最多的海生动物是三叶虫,它们是寒武纪海洋的“主人”。这时的三叶虫主要发现有准格尔小实盾虫、卢氏孙公盾壳虫、山东盾壳虫、鄂尔多斯虫伊克昭庄氏虫、斯氏盾壳虫、原附栉虫、德氏虫等,它们种类甚多、形态各异。无论是种类和数量,在当时海洋中都占有绝对优势。因此,科学家们常把寒武纪称为是“三叶虫时代”。三叶虫是一类早已绝灭了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它是由其身体的上下左右都可分为三部分而得名。在鄂尔多斯发现的三叶虫,一般仅仅有几毫米或者几厘米长,它们大多数喜欢漂浮,有的也在海底过着底栖生活。在距今4.5亿年前的鄂尔多斯奥陶纪海洋中,除了有三叶虫外,还有大量的笔石。因为它们的形态很像欧洲人使用的鹅毛笔,所以称之为“笔石”。这时期生活在鄂尔多斯海洋中发现的笔石种类是非常多的雕笔石舌笔石圆滑雕笔石台氏栅笔石围笔石纤细丝笔石等等是这个时期的海洋主人,它们是喜欢群居的群体动物,过着随波逐流的浮游生活。鄂尔多斯奥陶纪海洋中,角石也是主人之一,由于它们与牛角长得十分相近,因此名字叫做“角石”。它们的个体较大,有着长长的壳体,头部生长着许多触手,与现在的乌贼非常相近,属于头足类动物。鄂尔多斯古海中发现的角石种类非常多,特别是桌子山多泡角石鄂尔多斯角石阿门角石卢氏五顶角石房角石多线角石最为著名。角石是一种非常凶猛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是当之无愧的鄂尔多斯古海中的霸主。除了这些以外,海百合、小舌形贝、舌形贝、戟贝、瓣鳃类共同构成了古生代鄂尔多斯生机勃勃的汪洋景象。

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鄂尔多斯大陆不断抬升,最终形成了持续将近1亿年的无海时期。距今3.3亿年前至距今2.7亿年前,这段时间是晚古生代鄂尔多斯海阶段。这时期,原来早古生代海洋中生存的三叶虫、笔石、角石等等已经衰退或者灭绝,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海生动物类群成为鄂尔多斯海洋生物中的最后一批“居民”。这些居民最引人注目的就属䗴(tíng)类的出现和兴旺。䗴类个体很小,构造也比较简单,它们长得与纺锤十分接近。鄂尔多斯发现的䗴类化石非常丰富,分布范围很广,可以推测当时䗴类是十分繁盛的。石炭纪的鄂尔多斯海洋属于热带浅海适应温暖水温的珊瑚是海洋中的常客

鄂尔多斯盆地阶段

从距今2.5亿年前至7000万年前,鄂尔多斯进入地球历史的中生代。中生代的鄂尔多斯地区广布湖泊、沼泽和河流,整个地形低洼、平坦,气候炎热而湿润,是鄂尔多斯盆地形成和发育的重要时期。伴随古生代的结束和鄂尔多斯古海的解体,鄂尔多斯地区由海洋时代转入陆地发育的新时代,生物也由“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进入“陆生脊椎动物的时代”,鱼类、爬行类动物极其繁盛。

中生代早期,鄂尔多斯盆地开始发育。鄂尔多斯地区的早三叠世为气候干燥、炎热,植被不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湖相的红色细碎屑岩建造,沉积物主要为砂岩、泥岩,此间爬行动物繁盛,主要为前棱蜥类、鄂尔多斯兽、哈镇兽等四足行走的爬行类。中三叠世,盆地东缘沉积了红色砾岩、泥岩;中部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植物日渐繁茂,主要为肋木、优质杉等。爬行动物以中国肯氏兽为代表。晚三叠世,除北部外,其他地区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盆地边缘区沉积厚度不过百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00米,而西部桌子山地区沉积厚度最大可达1800米,可见盆地拗陷中心在西部区。

中生代晚期,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恐龙由繁盛到灭绝。在早、中侏罗世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套陆相沉积物。在早侏罗世中晚期,仅在准格尔旗南部沉积了一套百余米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富县组。在中侏罗世时期,盆地处于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环境,植被发育,沉积了一套从西向东逐渐变薄的含煤层砂质沉积物。早、中侏罗世植被繁茂,早侏罗世为网格蕨-格子蕨植物群,中侏罗世为锥叶蕨-拟刺蕨植物群,此外还有银杏类、松柏类和苏铁类植物。动物界可见有鱼类、瓣鳃类和叶肢介等生活在河湖之中。

白垩纪初,鄂尔多斯盆地下降,大部分地区接受了早白垩世沉积,形成了早白垩统沉积地层志丹群、伊金霍洛组,早期沉积物为河湖相红色碎屑,晚期为湖泊相砂泥质,总厚度可达千余米,沉积中心在盆地北部临河一线,为南-北向延伸的箕状盆地,盆地东部已退缩到东胜一带。早白垩世中期盆地开始萎缩,沉积的东胜组为红色碎屑沉积建造。早白垩世晚期,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湖水退出,湖地干涸。晚白垩世,盆地成为剥蚀区。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以湖、河环境为主,植物繁茂,动物界生物种群多样,爬行动物以恐龙及龟鳖类为主,鱼类、水生软体动物、叶肢介、介形类等也十分繁盛。

距今1.8亿年前,鄂尔多斯大地出现了一类重要的爬行动物——恐龙。在鄂尔多斯恐龙家族中,发现最多的是鹦鹉嘴龙。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些小型恐龙属于原始的两足行走的鸟脚类龙。不少学者由此推断,鄂尔多斯地区曾经是一些原始鸟脚龙类的起源地在鄂尔多斯地区还发现了一些大型的恐龙化石,尤为重要的是蜥脚龙类蜥脚龙是鄂尔多斯地区远古史上最大的陆生动物,是当时“恐龙王国”中的大块头。据推测,它们体长可达20米左右,体重能达三四十吨重。大地一片葱绿的中生代也是鄂尔多斯地区历史上重要的“造煤时代”。中生代末期,地球上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古鄂尔多斯盆地不断上升,气候突然变得恶劣,恐龙灭绝,植物衰亡。从此,鄂尔多斯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地质时期

鄂尔多斯高原阶段

由于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质运动,直至距今1万年前,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西、北、东被黄河环抱,南部与陕北黄土高原接壤,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40公里,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海拔在1100~1500米之间。中西部地势较高,北部与东南部地势稍低,属于典型的内陆高原,最高处在西部桌子山,主峰乌仁都西峰海拔2149米,最低处在东部准格尔旗龙口镇,海拔为850米。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内蒙古高原的南部,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最北端。黄河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北上,又东折,顺东部南下,鄂尔多斯高原正好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境内的大小河流,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汇入黄河。自古以来,这里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曾是水草丰富,林木茂盛的地区。鄂尔多斯的地势,以今东胜区一带为中心,向南至陕西榆林一线,把鄂尔多斯分成了东、西两个自然区域。东与山西、陕西交界,处于太行山脉的西部边缘,是山峦纵横,沟壑连绵的丘陵地带;西与宁夏、阿拉善接壤,是一望无垠的荒漠草原地区;由东胜向东北一线,沿呼东公路以北,黄河以南,又是一片肥沃的冲积平原,隔黄河与土默川平原相接。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区域,为各地不同的经济形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决定了鄂尔多斯古代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由于鄂尔多斯北有黄河和阴山之天险,西有黄河和贺兰山之屏障。从鄂尔多斯向北,越黄河便是阴山,再北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草原;顺鄂尔多斯高原南下,过明长城,便深入到中原腹地。这样,鄂尔多斯就成为联结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草原游牧地区的自然通道。所以,鄂尔多斯自古以来就是各方互相争夺的焦点地区、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之地、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