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全球舆论的焦点仍锁定在东欧。俄乌战事已持续近四年,其影响早已突破战场,渗入全球秩序的深层结构。
2025年4月,全球舆论的焦点仍锁定在东欧。俄乌战事已持续近四年,其影响早已突破战场,渗入全球秩序的深层结构。
表面上,这是一场欧洲的冲突;实际上,它已成为重塑世界格局的关键转折点。军事对抗只是表象,背后更深远的是产业链重组、能源博弈与货币权力的激烈较量。
中国虽未涉入战争,但并非局外人。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地缘震荡中,中国既面临挑战,也意外获取了一系列战略红利。
这场原本不应发生的战争,却在意想不到的维度上,助推了中国的全球布局
带来了十大利好
这是一场对俄罗斯文明构成重创的战争,也是一场令整个东斯拉夫民族陷入剧烈动荡的冲突。
它的外溢效应却意外为中国创造了多项战略性利好。
在宏观格局剧变之际,中国成为少数几个能在剧烈震荡中稳步推进国家利益的国家之一。
俄乌冲突彻底打破了冷战后的战略平衡,也让俄罗斯对“西方优先”的认知体系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战争爆发后,欧美国家迅速构建制裁联盟,加码金融封锁与能源脱钩,全面切断与俄罗斯的制度性连接。
面对空前孤立,俄罗斯别无选择,必须寻求突破口。
最终,俄罗斯战略重心开始明确转向东方,特别是对中国的倚重,达到了冷战后未曾有过的程度。
而给我们带了了不少的好处。
一、能源安全保障显著增强
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大幅削减从俄进口原油与天然气,俄罗斯能源出口被迫“脱欧入亚”。中国趁势加强与俄在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成为俄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国。2023年,中国从俄进口原油超过1亿吨,同比增长24%;天然气总进口量突破220亿立方米。中国借此构建起稳定、可控、长期的能源供应渠道,有效缓解了对中东等高风险地区的依赖,提升了能源战略韧性。
二、外贸结构优化与主导权上升
2023年,中国在俄罗斯外贸中的占比升至33%,首次超过欧盟,成为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商品在俄罗斯进口的30个关键门类中,半数以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俄方17%的原西方采购转向中国,出口市场中9%也改投中国方向。这不仅巩固了中国外贸基本盘,还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区域供应链格局,中国制造在俄市场的战略位置前所未有。
三、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突破性推进
随着俄被逐出SWIFT系统,美元、欧元结算受阻,人民币迅速填补空白。2022年,人民币在俄出口结算中使用率增长31倍,在进口结算中增长近6倍。俄央行大幅增持人民币资产,人民币成为其主要储备货币之一。相当于巩固了人民币的区域货币地位,为迈向全球储备货币体系提供实质跳板。
四、金融制裁外溢效应助力中国金融制度外推
美欧冻结俄海外资产,让“去美元化”成为非西方国家的现实选择。俄罗斯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验田,其金融体系向中国靠拢,推动中国银行系统、清算平台与跨境支付标准加速外溢。中俄之间以人民币为媒介的新型双边金融秩序正在形成,并辐射至中亚、东欧与西亚国家,形成“去美元化”新网络。
五、“一带一路”战略获得北方纵深支撑
随着俄对欧依赖削弱,中俄共同推动“北方通道”建设——包括“滨海1号”“滨海2号”运输走廊与北极航道,成功打通中国通向欧洲的新陆路与海路选项。这一地缘通道绕开传统受控于美日的“第一岛链”,从战略上构建了对外联通的新支点,为“一带一路”北线走廊注入了实际动能。
六、东北振兴获得“出海口突破”支点
远东合作促成海参崴港与图们江口通道重启,中国时隔160年重新获得日本海出海口。这一变动打破了困扰东北多年的“内陆困局”,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借助俄远东港口对接全球市场,运输时间与物流成本明显下降,区域活力显著提升,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七、全球产业链再分配中把握主动窗口
西方大规模撤出俄罗斯市场,留下庞大真空。中国企业迅速填补技术、设备、消费品、基础材料等多条供需链条。从重卡到家电,从手机到化肥,中企全面进驻俄市场,不仅赢得了新市场空间,也掌握了话语权与价格权,在全球产业链“再洗牌”中占据优势。
八、战略缓冲空间明显扩大
战争迫使俄罗斯对华战略依赖加深,中俄关系进入“稳态绑定”阶段。中国在中亚、东欧乃至北极的战略活动空间拓展,西线方向获得更大战略回旋余地。中俄“背靠背”的地缘格局,有效牵制了美欧在东亚的资源集中与遏制力度,为中国稳住南海、台海等方向争取更多战略缓冲时间。
九、“全球南方”影响力显著提升
在俄乌战争中,全球“非西方国家”普遍未跟随欧美对俄制裁。中国与多数“全球南方”国家保持协调立场,在外交话语场中赢得广泛认同。这种中立而不旁观的姿态,不仅展现出大国理性,也巩固了中国在非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中国理念、治理方式与发展路径获得更多国家的效仿与支持。
十、全球舆论场中“稳定力量”形象塑造成功
与西方借战争煽动对抗不同,中国始终强调对话与和平解决,拒绝站队与煽动。在国际舆论中,中国被视为“克制、冷静、稳健”的力量代表。这一战略形象反过来增强了外部资本对中国政治稳定与经济确定性的信心,为吸引全球投资、巩固发展势头创造了良好环境。
警惕代理人模式
除能源、金融与外贸等领域已显现的收益外,俄乌战争所引发的结构性变动,仍在不断释放出更多中长期利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布局与战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是粮食安全体系的补强。
在西方限制对俄农机与农业投入品出口之后,俄罗斯不得不加快对远东农业资源的开发力度。
中俄间多个联合农垦项目相继落地,中国粮食自给能力提供了外围缓冲。
缓解了国内部分地区耕地资源紧张的问题,也为中国建立起“能源+粮食”的双重安全屏障,在地缘冲突不断升级的国际格局中,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是中国制造业在俄罗斯市场的深度嵌入。
随着2022年至2024年间西方企业大规模撤出,俄国内市场出现大量空缺。中国企业迅速填补这一真空,从汽车、家电到工业设备、通信系统,中国品牌全面进入。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开始融入俄本土基建体系,从铁路铺设到电力控制系统,逐步建立起“去西方化、嵌中化”的产业替代路径。
这种趋势已不止于贸易范畴,而在事实上推动中俄之间形成了制度兼容的新型经济耦合结构。
在安全与战略领域,中国也获得了宝贵的回旋空间。
战争爆发后,美国战略资源被迫转向欧洲,对亚太的介入力度相应减弱。
自2022年起,美军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年均次数明显减少,印太地区的战术部署也趋于保守。
与此同时,中俄联手提升海上存在感,频繁在日本海、阿拉斯加周边开展联合巡航,在北极事务中的协作也不断深化。
特别是在北方方向,俄罗斯在北方四岛部署S-400防空系统,有效牵制日本战略空间,中国军舰停靠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更是释放出中俄高度互信的信号。
面对美日试图恢复冷战式联盟体系的布局,这种“背靠背”的协作结构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中美俄三角关系——从过去的“两强一弱”,逐步走向“平衡制衡”的战略态势。
舆论认知层面的变动同样不容忽视。
战争初期,国际舆论中充斥着对俄罗斯“速败”的论调,认为其必将在短期内崩溃,甚至被肢解为若干个小国。然而事实迅速反转。
2023年,俄GDP实现正增长,卢布稳定反弹,工业产能恢复,民众生活未见大规模崩溃,社会动员能力反而显现出某种超预期的稳固。
反观西方,多国财政赤字飙升,社会秩序紧张,政治分裂加剧。
美国自战争初期便使出全套遏制工具:冻结俄海外资产、切断SWIFT、限制芯片供应、资助乌克兰作战、主导北溪管道爆破,几乎动用所有非常规手段。
但在实施这一切手段的同时,唯独避开一件事——亲自下场与俄罗斯直接对抗。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模式的启示意义重大。
可以预见,在俄乌冲突结束后,美国很可能将战略重心重新转向亚太,借“台海问题”对中国发起类似模式的“代理人战争”,企图通过政治孤立、科技封锁、金融围堵等手段,复制对俄制裁路径,以此遏制中国的民族复兴进程。
正因如此,中国需高度警惕。
必须放眼未来
如今,美国推动“新冷战”战略,正变得越来越难。
长期以来,美国试图以构建“小院高墙”政策体系来遏制中国崛起,重演冷战时期对苏战略成功的老路。
所谓“供应链去中国化”“技术脱钩”“贸易重组”“意识形态结盟”,其实质都是将中国从全球产业链与金融体系中剥离出去。
美国拱火俄乌战争之后,其精心构建的“联盟体系”开始出现裂痕。
表面看,欧洲国家大多站在美国一边,向乌克兰输送资金、武器和外交支持;但事实上,这一过程不仅加剧了欧洲内部的经济负担,也让盟友们深切体会到“美国优先”的现实逻辑。
欧盟国家本意是援乌抗俄,捍卫所谓“自由秩序”;但结果却是高昂的能源价格、高涨的通胀压力、制造业空心化、产业链外流,最终让欧洲经济变得更加依赖美国。
一方面,美国趁机向欧洲大规模输出高价天然气,取代俄罗斯原有市场;另一方面,通过《通胀削减法案》高调吸引欧洲企业赴美建厂,实质上是“釜底抽薪”,将欧洲原有的制造基础一并挖走。
这种“美国发财,盟友出血”的模式,让欧洲的主要国家愈发警觉。
在表态上它们或许继续支持美国的外交口径,但在行动上却日益倾向于务实化与利益导向。
法德意等国虽口头响应“对华战略竞争”,但私下仍维持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市场投资与技术交流。美国高喊“新冷战”,但欧洲小国多是“口头承诺、有限行动”。
这场本应一呼百应的地缘共振,最终沦为一场“不对等动员”的外交表演。
从俄乌战场的演进过程看,俄罗斯在初期战略判断上确实存在偏差。其设想中的“短促决战”最终演化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既消耗了国力,也陷入了西方舆论战的被动局面。
这也让我们反思,在大国对抗中,战争一旦开启,就必须以决断性的节奏控制战局,避免陷入“道义战”与“观感战”的误区。
“首战即决战”的逻辑是战略意志的体现。
一场战争,若不能在最短时间内瘫痪敌方的指挥体系与政治中枢,就可能拖入冗长的动态博弈,给对手留出时间整合资源、获得外援、调动国际同情。
在这一层意义上,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几小时的战略执行力与打击精度。
在对战争伦理的判断上,不能陷入表面化的人道叙事。现代战争的本质是权力结构的重构,一旦进入军事状态,道义约束往往被打击效率所取代。在合法自卫框架下,对核心目标的快速清除,是确保战争不被外部势力长期操控的唯一方式。
否则,战争一旦拖延,敌方即可借机进行舆论操控、资金引导与援助介入,使原本可控的局势迅速国际化、长期化。
值得注意的是,俄乌战争初期,乌方政权高层并未遭受战略打击,反而获得了时间巩固统治、重组军队、寻求支援,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战事的长期化与复杂化。反之,若当时战争节奏能够更迅速、更集中,或许局势演化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在全球战略高度博弈的背景下,任何“拖泥带水”“优雅克制”的方式,都会被对手解读为战略软弱,从而加剧其下一步的攻势布局。
这些经验,在未来统一台湾的时候,极其重要。
面对美国可能未来复制类似策略对付中国,中国不仅要在外交上争取更广泛的不结盟支持,更要在战术上提前规划信息战、能源战、金融战与心理战的多线配合。
同时,对可能的代理人挑衅要有系统性应对预案,对开战节奏、打击范围、战略目标形成清晰、坚定、迅速的执行体系,避免重蹈“拖入长期战”“陷入国际化舆论困局”的覆辙。
这场战争已不再只是东欧的战争,更是21世纪大国竞合的缩影。
未来如何走,关键仍在我们如何读懂它、利用它、超越它。
参考资料:
俄乌冲突促使俄罗斯转向中国
柳丰华
来源:历史系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