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宽敞的道路旁,湘西芳义服装有限公司安静矗立,车间里传来机器平稳运行的声响,像土地深处沉稳的呼吸。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吴宜芝 吴正凯
菖蒲塘与中南大学,有一场绵延近十年的情缘。
秋阳明亮,微风拂过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果园,送来蜜柚与猕猴桃的甜香。
宽敞的道路旁,湘西芳义服装有限公司安静矗立,车间里传来机器平稳运行的声响,像土地深处沉稳的呼吸。
“光是挪威这一单,就有300多万元。”34岁的吴志芳拿起一件即将远渡重洋的大衣说,“没有中南大学,就没有这个扎根在村里的企业。”
“芳义”二字,浓缩了一段跨越山海的情谊。
吴志芳与合伙人Sigmund Hegstad的相遇,始于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钟虹滨。
多年前,钟虹滨在丹麦访学时结识了钟情中国文化的挪威人Sigmund Hegstad。后来,经钟虹滨牵线,吴志芳成了Sigmund Hegstad探访湘西的向导。
山水为证,两人结下深厚友谊。
数次深入湘西,Sigmund Hegstad不仅领略了这里的风土人情,也真切看到了农村的现实与留守儿童的困境。
“我们合伙创业吧!”2014年,学电子信息出身的吴志芳,与从事芭蕾艺术的Sigmund Hegstad,两个背景迥异却志趣相投的人,决定办一家“家门口”的外贸企业。
怎么做?即便一方手握外贸资源,一方熟稔湘西风土,但管理、财务、国际物流等现实难题仍如重重关山。
“不如请中南大学的老师指点?”Sigmund Hegstad提议。
得知他们的困境,钟虹滨与商学院教授田晖等纷纷伸出援手,以专业知识为他们破除迷障。
2016年,这家承载友情与梦想的企业,终于在凤凰落地。
“最初3年,资金见底,是中南大学的老师们用自己的工资支援,我们才挺了过来。”吴志芳回忆。
如今,这家实行7.5小时工作制、月均工作20余天的企业,已在菖蒲塘村稳稳扎根,带动6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多数是在家照顾孩子的留守妇女。
情缘不止于产业。
2022年夏天,省选调生邓志诚来到这片土地。走访调研中,他发现菖蒲塘村产业扎实、环境宜居。但“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进入苗乡课堂,成为他思考的重点。
一次偶然,他得知母校中南大学商学院正开发“数智课堂”,面向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
作为校友,他主动与校方联系,多次往返沟通,最终推动凤凰县与中南大学商学院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在送教下乡、智力赋能和基层育才方面展开深度交流。
此外,作为消费帮扶,商学院还将长期采购凤凰县优质农副产品,并依托师生和校友资源协助凤凰县拓展市场渠道。
今年5月,总价值约8.47万元的凤凰农特产品就跨越500公里直抵该校教职工手中。
这场双向奔赴的温暖仍在延续。
今年暑假,20名中南学子以校地合作为纽带,来到凤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商学院维吾尔族学子瓦米热木就是其中一员。
在菖蒲塘村,她深入基层,真切感受群众的幸福生活,也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的初心。
实践结束时,她还以镜头为笔,拍摄视频短片,向更多人讲述这里的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故事。
十年情缘,以真心换真心,以智慧育希望。中南大学与菖蒲塘村的故事,是高校与乡村共生共长的缩影。
来源:湘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