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觉得老年人学不会智能设备,买了也是吃灰?其实现在不少厂商专门做了适老化智能设备,把复杂功能简化,操作门槛砍到最低,还能解决养老里的健康、安全、孤独这些痛点。今天挑 5 款实用的,给爸妈选的时候心里有底~
很多人觉得老年人学不会智能设备,买了也是吃灰?其实现在不少厂商专门做了 适老化智能设备,把复杂功能简化,操作门槛砍到最低,还能解决养老里的健康、安全、孤独这些痛点。今天挑 5 款实用的,给爸妈选的时候心里有底~
1. 智能手环:健康警报“随身保镖”
不是年轻人用来运动打卡的那种,老人款智能手环重点抓“健康监测 + 应急响应”。比如心率、血压、睡眠数据能 24 小时跟踪,一旦跌倒,手环会自动发求救信息到子女手机(有些还能联动社区养老驿站)。操作上就一个键,按一下就能测各项指标,数据自动同步,老人不用操心。
政策上,《“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要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品,这类手环就是典型。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3 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市场规模同比涨了 15%,越来越多老人开始接受这种“随身健康管家”。
(点评:对独居老人来说,跌倒报警比步数统计实用多了,相当于把“安全绳”戴在手上。)
2. 智能音箱:能唠嗑的“生活助手”
别觉得智能音箱是年轻人的玩具,长辈模式下它就是老人的“贴心搭子”。语音唤醒后,查天气、听京剧、给子女打电话,全靠嘴说。比如喊一句“给儿子打电话”,直接拨通;想听评书,说“放《三国演义》”,立马播。界面是大字体、大图标,就算眼神不好也能轻松点。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研过,超 3 成独居老人用智能音箱缓解孤独感,它既能当“信息员”,又能当“陪伴者”。现在小度、天猫精灵都有专门的老人模式,把复杂功能全藏起来,只留老人常用的几项。
(点评:对不识字或怕操作错的老人来说,语音控制等于“零门槛”,比触屏方便太多。)
3. 老人手机:传统习惯里的“智能妥协”
不是让老人硬学智能机,而是把智能机“简化”成功能机。大字体、大按键、大音量是基础,还加了一键 SOS(按一下直接连子女或社区)、亲情号码快捷拨号。系统里没乱七八糟的 App,就留打电话、发微信、看视频这些刚需功能,甚至有些机型能远程帮老人清理内存、关广告,子女操作更省心。
工信部推的《移动终端适老化技术要求》里,明确规定老人手机要放大字体对比度、简化操作步骤。像诺基亚、小米有品出的老人机,既保留了“按键拨号”的熟悉感,又补上了视频通话这些智能需求,销量年年涨。
(点评:老一辈对“按键机”的依赖,靠这种“过渡款”能慢慢衔接,不用强行改变习惯。)
4. 智能马桶盖:卫浴间的“健康管家”
冬天坐冷马桶、清洁不方便?智能马桶盖把这些痛点全解决了:座圈加热、温水清洗、暖风烘干,操作就一个遥控器,按一下启动“自动模式”。更进阶的款还能测尿液指标(比如尿糖、蛋白),数据同步到手机,相当于在家做简易体检。
住建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里,把卫浴适老化改造列为重点,智能马桶盖普及率这两年涨得特别快。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不用弯腰擦屁股,既省力气又护尊严。
(点评:看似是“提升生活品质”,实际解决了老人最怕的“如厕难 + 健康监测”问题,刚需中的刚需。)
5. 家用摄像头:远程守护的“电子眼”
不是监视老人,是给子女吃颗“定心丸”。把摄像头装在客厅或门口,老人摔倒时(有些带 AI 侦测)自动发警报;平时想看看老人有没有按时吃饭、开门没,远程点一下就行。双向语音功能更实用,老人喊“闺女,我想吃饺子”,你在公司就能回“下午给您点外卖”。
民政部早在居家养老试点里就鼓励装这类安防设备,现在 360、小米的摄像头都做了“老人看护模式”,把误报率压得很低,不用担心频繁打扰。
(点评:对跨省养老的家庭来说,摄像头是“看不见的陪伴”,比打电话问“吃了没”更踏实。)
这些设备火起来,背后是国家“智慧养老”的大趋势。《“十四五”老龄规划》里明确要让科技服务养老,从政策到市场,都在给老人“降低科技门槛”。以前觉得老人学不会,其实是没选对工具——这些“降维”的产品,把复杂功能藏起来,只留老人需要的简单操作,既跟上趋势,又照顾了习惯。
你给爸妈试过哪类智能设备?评论区聊聊踩过的坑或挖到的宝~
#适老化智能设备 #养老科技 #智慧养老
信息来源:中国信通院、工信部、民政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住建部
来源:阿米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