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以色列竟索要土耳其“国宝”?埃尔多安:一块石头也不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04:32 3

摘要: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公开强硬表态,称土耳其绝不会将其收藏的“西罗亚石碑”交给以色列,“耶路撒冷的一块鹅卵石也不会给!”一块看似寻常的古代石头,何以在两个国家之间掀起波澜,甚至需要总统亲自发话?

埃尔多安资料图

近日,一则国际新闻引发关注: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公开强硬表态,称土耳其绝不会将其收藏的“西罗亚石碑”交给以色列,“耶路撒冷的一块鹅卵石也不会给!”一块看似寻常的古代石头,何以在两个国家之间掀起波澜,甚至需要总统亲自发话?

这并非一场简单的文物归还纠纷。它的背后,牵扯着长达2700年的历史风云、一个帝国的法律遗产,以及两个民族围绕历史、主权与文化认同的复杂博弈。要理解这场争端,我们需将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从这块“会说话的石头”本身说起。

一、“会说话的石头”:一部来自2700年前的“现场报道”

这场争端的核心——西罗亚石碑(Siloam Inscription),是一块刻有古希伯来文字的石灰岩碑刻。它的非凡之处,首先在于其出土地点和记载内容。

西罗亚石碑——by WIKI

石碑发现于耶路撒冷大卫城(City of David)地下的西罗亚隧道(Siloam Tunnel)。这条隧道并非寻常的地下通道,它的开凿,与《圣经·旧约》中的一段著名历史记载息息相关。公元前8世纪末,强悍的亚述帝国兵临城下,为解耶路撒冷之围,犹大王国国王希西家(Hezekiah)下令实施了一项堪称奇迹的地下工程:修建一条长达533米的引水隧道,将城外的基训泉水(Gihon Spring)秘密引入城内的西罗亚池(Pool of Siloam),以确保城中军民在长期围困下仍有水源。

西罗亚石碑,正是对这一宏大工程竣工时刻的生动记录。然而,它并未歌颂君王的丰功伟绩,也未描绘战争的宏大场面,而是以一种极为朴实、甚至带着欣喜之情的口吻,记录了隧道开凿的最后瞬间:

“……当隧道打通时,两组石匠(从隧道的两端)互相敲打,镐对着镐。当还剩下三肘尺就要打通时,(他们)听到了彼此呼喊的声音……在隧道打通的那一天,石匠们互相敲打,镐对着镐,水就从泉源流向了水池,共1200肘尺……”

铭文副本和英文翻译(前面的中文是根据英文的意译)

这段文字充满了“历史在场感”,它不像后世史书的追述,更像是一篇来自历史现场的“工作日志”,洋溢着普通建设者大功告成时的激动与自豪。也正因如此,西罗亚石碑的价值无可估量。它是迄今所见最古老、最完整的古希伯来文公共碑刻之一,为《圣经》旧约中的历史叙事提供了强有力的考古学实证。对于极为珍视自身历史根脉的以色列和犹太民族而言,这块石碑无异于民族语言与古老历史的“身份证明”,其象征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二、帝国内的转移:石碑的“流浪”与归属争议

那么,这件于犹太民族历史如此关键的证物,又是如何辗转流落至土耳其的呢?这就要说到它充满戏剧性的发现与流转过程。

时间来到1880年,彼时的耶路撒冷尚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广袤疆域之内。几位少年在西罗亚隧道中探险玩耍时,一人不慎滑倒,在触摸墙壁时意外发现了这些沉睡了2600多年的铭文。

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吸引了各路人士的目光,既有欧洲的考古学者,也不乏企图牟利的古董商人。一名希腊古董商为了将石碑据为己有,竟采取了极其粗暴的手段,试图用工具和酸液将碑文从隧道岩壁上剥离下来,导致石碑碎裂成多块。

这一破坏行为惊动了奥斯曼帝国当局。官方迅速介入,收缴了石碑碎片。根据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法律,帝国疆域内出土的一切古代文物,其所有权均归帝国政府。因此,奥斯曼官方做出了一个在当时法律框架下完全合乎逻辑的决定:将这些珍贵的碎片运往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进行保管和研究。

博物馆中的西罗亚石碑(2014年拍摄-by WIKI)

经过精心修复,西罗亚石碑被安放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并作为“镇馆之宝”之一展出至今。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石碑的转移,并非外国侵略者的掠夺或盗贼的非法贩运,而是当时合法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的一次文物调拨——从帝国的一个行省(耶路撒冷)转移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这构成了日后土耳其拒绝归还石碑最核心的法理依据。

三、历史、主权与政治:一场难解的“国宝”争夺战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解体与现代以色列的建国,这块流落异乡的“民族基石”自然而然地成为以色列人魂牵梦绕的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色列便通过官方及非官方的多种渠道,持续向土耳其提出归还石碑的请求。

以色列的理由有这么几条:其一,石碑在耶路撒冷被创造、被发现,是犹太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理应回归其历史与文化的原点。其二,从文物展示效果与教育意义来看,将石碑放回大卫城遗址公园,与西罗亚隧道实体并置展出,无疑能最大程度地彰显其历史价值。

然而,土耳其方面始终未曾松口。土耳其共和国作为奥斯曼帝国的法律继承者,坚持认为这块石碑是前朝政府合法获取并传承至今的国有财产。埃尔多安总统近期的强硬表态,正是对这一贯立场的高调重申。

归根结底,这场争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物归属范畴,深刻地嵌入了两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民族情感之中。近年来,土耳其与以色列的关系历经波折,时好时坏。尤其是近期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整体的不断挑衅,让以阿关系降到冰点。在此背景下,任何一方的退让,都可能被外界解读为政治上的“示弱”或“妥协”。

此外,土耳其也有其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收藏着大量来自前奥斯曼帝国广阔疆域的顶级文物,例如来自黎巴嫩的“亚历山大石棺”、来自伊拉克的“巴比伦伊斯塔尔城门琉璃砖”等。倘若开启归还西罗亚石碑的先例,那么其他国家是否会群起效仿,纷纷前来索要“国宝”?这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将难以估量。

文史君说

一块小小的石碑,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历史叙事的冲突、民族情感的纠葛以及国际政治的现实博弈。对以色列而言,它是民族根脉的象征与“落叶归根”的期盼;对土耳其来说,它则关乎帝国的历史遗产、国家主权与文化尊严。西罗亚石碑未来的去向,目前还很难有个清晰的结论,我们也只能静待事态发展了。

参考资料:

AFP:Turkiye will never give Israel coveted ancient stone: Erdogan, CTVnews, 2025.9.19.

西罗亚石碑wiki百科

(作者:浩然文史·文史君)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来源:浩然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