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率低于哈佛!这所大学把课堂变成<指环王>片场,凭什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21:49 1

摘要:说实话,密涅瓦大学的课堂脑洞是真的大,计算科学教授戴蒙德直接把师生关系比作《指环王》里的甘道夫和护戒使者,老师不是站讲台念PPT的,而是像wizard带新手刷副本,带着学生在知识地图里闯关。

说实话,密涅瓦大学的课堂脑洞是真的大,计算科学教授戴蒙德直接把师生关系比作《指环王》里的甘道夫和护戒使者,老师不是站讲台念PPT的,而是像wizard带新手刷副本,带着学生在知识地图里闯关。

他们上课全靠线上平台ActiveLearningForum,这地儿压根不是传统网课的直播教室,教授当“指挥”,学生就是乐队成员,随时被点名solo。比如上数据科学课,戴蒙德会甩出世行咖啡种植项目的真数据,让学生当场分析项目有没有坑。要是谁走神打盹,下一秒可能就被拎起来回答“这组数据的统计假设哪里有问题”,搁这玩课堂版“谁是卧底”呢?

这种“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狠就狠在,课堂没一个闲人,小组讨论、实时编程、投票测验轮着来,学生发言不是举手等翻牌,而是想讲就举爪,教授秒给话筒。有毕业生吐槽:“在这上课跟健身房撸铁似的,脑子得时刻充血,不然分分钟被思维杠铃砸懵。”

密涅瓦的学生可能是最不缺“朋友圈素材”的大学生,四年大学读下来,旧金山、柏林、布宜诺斯艾利斯,全球7个城市轮流打卡。2024级新生更狠,开学直接杀到东京,跟当地企业搞智慧城市数据项目,边学Python边逛浅草寺,这哪是上学,分明是带学分的环球旅行。

但别以为游学就是打卡拍照,每到一个城市,必有教授全程陪跑,跟“移动导师”似的。戴蒙德就曾在柏林蹲点数周,盯着学生做跨国企业的影响评估。这种“铁打的教授,流水的城市”模式,愣是让游学党既有诗和远方,又不耽误啃课本。

最打脸的是那些说“这模式只适合文科生”的质疑,首届毕业生里,有人拿密涅瓦的本科学历直接杀进哈佛读生物博士,还有人在伯克利拿了物理学博士。2023届的盖尔·鲁宾更猛,拿了罗德奖学金去牛津读硕士,妥妥的“学神剧本”。计算机系校友梁晓帆更绝,本科毕业就去密歇根大学当教授,这波“自产自销”属实秀翻。

密涅瓦这所2012年才成立的“年轻学校”,录取率比哈佛还低,还连续四年霸榜“全球最具创新性大学”。说白了,人家玩的是“教育界的颠覆式创新”。

传统大学课堂像单口相声,老师讲学生听;密涅瓦直接搞成脱口秀开放麦,人人都是段子手。戴蒙德说得贼直白:“现在网上啥讲座没有?课堂再照本宣科就是浪费生命。”所以他们把课堂变成“思维健身房”,学生得像练肌肉一样练逻辑推理、数据分析。

但这模式也不是人人能扛,有学生吐槽:“没点自驱力根本玩不转,毕竟不是谁都愿意每天被教授‘灵魂拷问’。”而且理工科实验党可能会憋屈,线上平台再牛,总没法远程做化学实验吧?

不过看毕业生走向,Meta公司有校友负责反仇恨内容审核,玩的就是计算机+人文的跨界操作;还有人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拿课堂上学的评估模型搞项目。这种“毕业即能打”的实操性,怕是很多传统大学看了都得挠头。

说到底,密涅瓦像个教育界的“破壁人”:当别人还在纠结教室多大、讲台多气派时,他们把课堂塞进云端,把校园拆成全球城市,用“甘道夫带徒”的狠劲,逼着学生把大脑炼成钢铁侠。这模式能不能复制不好说,但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大学不只有红砖绿瓦一种模样,说不定未来的课堂,真能变成《指环王》里的魔法战场呢?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