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报告:普世价值让路,总统喜好登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6:35 2

摘要:美国国务院静悄悄地发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人权报告。这份报告一直拖到8月中旬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而且内容缩水到了以往的不到三分之一。国务卿打破先例,没有对该报告提供书面介绍,也没有发表评论,只是静悄悄地把人权报告发到了网上。

美国国务院静悄悄地发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人权报告。这份报告一直拖到8月中旬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而且内容缩水到了以往的不到三分之一。国务卿打破先例,没有对该报告提供书面介绍,也没有发表评论,只是静悄悄地把人权报告发到了网上。

媒体和网友争相阅读,才发现这份2025版的人权报告已经和以往大不相同。以往那种高调宣扬、四处点名批评他国的“人权指挥棒”姿态,在这份报告中几乎不见踪影。

这份报告更像是特朗普外交理念的延伸和体现——它在实质上成为一份为总统个人外交喜好服务、并以人权为外衣进行政治分化的工具文件。

与历年来高调、冗长且自诩“客观公正”的版本相比,2025年美国人权报告在内容与结构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今年人权报告篇幅缩减至往年约三分之一,萨尔瓦多、摩尔多瓦等国章节减少75%以上。被删除的类别包括:妇女权利、LGBTQ+群体权利、残疾人保障、政府腐败、和平集会自由等国际公认的核心议题。据称,这些删减依据内部备忘录指令,要求仅保留“法律明确要求”的内容,剔除所谓“政治偏见断言”。

这些“内部备忘录指令”,明显来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众所周知,这些议题都是特朗普“不感兴趣”的部分。他多次质疑LGBTQ+群体权利扩张,反对将性别平权作为外交优先事项;对于国际上的妇女权益议题,他倾向于视为“文化差异”,而非美国必须推动的普世价值;残疾人保障在他看来属于各国内部事务,不应成为美国外交文件的固定评估指标;至于政府腐败和和平集会自由,如果涉及到盟友或合作伙伴,他更愿意淡化甚至回避批评,以免引发双边摩擦。

美国2025年人权报告出现的另一个变化,是对于分类系统进行了重大改革。报告中原本清晰具体的侵权类型,如“酷刑”“法外处决”“任意拘禁”等,都被改为笼统的“生命”“自由”“人身安全”等宽泛分类。

这一改动的原因,源于本届美国政府在外交策略上的优先级调整,不希望在人权报告中继续对部分战略盟友或关键伙伴作出尖锐、不可回避的指控,以免影响双边合作氛围。

此外,这种模糊化分类也为美国在人权指控上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当“酷刑”或“法外处决”等明确法律概念被替换为“生命”“自由”等宽泛表述时,美方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灵活解释某一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从而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依旧能以人权名义对特定国家提出指控,增强了指责的随意性与可塑性。

今年的人权报告在整体架构上展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其篇幅分配和措辞取向与特朗普的个人外交喜好高度契合。对于特朗普所青睐的国家,例如沙特阿拉伯、以色列、萨尔瓦多等,不仅删减了大量涉及人权争议的内容,还在报告中加入了对经济改革、社会开放、安全合作等方面的正面评价。这些国家在人权报告中的形象被刻意“美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特朗普不喜欢、与其外交立场存在摩擦的国家,例如中国、巴西、伊朗、俄罗斯等,即使报告整体篇幅大幅缩水,这些国家仍然被保留了篇幅较长、措辞尖锐的章节。

在这种取舍逻辑下,人权报告变成了一份为总统个人外交战略服务的政治文件。随着这种选择性批评与保护性叙述的持续,美国“全球人权裁判”的地位将受到更多质疑和挑战。

特朗普对盟友和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国家,抱有高度的保护性态度,这种立场在2025年美国人权报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要这些国家在战略、经济或政治上与美国保持合作,他就倾向于在官方文件中为其“留面子”,哪怕它们在人权领域存在严重争议。批评的重点则集中火力对准那些与特朗普外交路线存在冲突或政治立场对立的国家。这种做法让整份报告呈现出鲜明的双重标准:对盟友宽容,对对手苛刻,完全按照总统的喜好来安排篇幅与措辞,连“普世价值”都可以抛到九霄云外。

在2025年人权报告中,涉及以色列的章节被明显缩减,对加沙地带持续一年多的人道主义危机几乎完全回避。报告没有提及以色列在军事行动中切断加沙地区的水、电、燃料供应,也未说明这一举措已导致数百万平民生活陷入极端困境,更没有触及国际舆论广泛批评的“以饥饿作为战争武器”以及对粮食和医疗物资的长期封锁等问题。

过去几年中,历届美国国务院人权报告对萨尔瓦多的评述非常明确,并指出存在大量严重人权问题。然而,2025 年发布的版本却出现显著逆转,报告中竟称萨尔瓦多的情况“没有可信的严重人权侵犯报告”。这一改变的直接原因,就是特朗普政府在萨尔瓦多设立了民拘押设施,以关押被美遣返的非法移民或在中转途中被拦截的移民群体。萨尔瓦多成了遏制移民流动、缓解美墨边境压力的“前线防线”。

在往年的人权报告中,美国国务院对沙特阿拉伯的评述往往是尖锐而详细的,尤其是在记者安全、妇女权利和政治异议领域。然而,在2025年的版本中,这些尖锐指责几乎完全消失,连对监护制度的批评都被模糊化为“文化与法律因素对女性权利的影响”。

这自然是因为特朗普将沙特视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特朗普个人的公司在沙特也有广泛的利益。在这种政治氛围下,沙特从被批评的对象变成了“优等生”。

在以往的人权报告中,美国国务院对巴西的评述总体保持相对平衡,既记录了该国在人权保障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也会提及该国的积极面向。

然而在2025年的人权报告中,对巴西的描述出现了明显转向,被直接列入“人权显著恶化”的国家之一,指控焦点集中在针对前总统博索纳罗及其支持网络的司法与政治行动。美国政府在人权报告中将巴西的司法追责行为解读为民主受限,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为博索纳罗阵营辩护的政治动机。

在2025年美国人权报告中,南非被特别提及的是其土地改革政策,报告指责该政策“威胁少数族裔土地权”,将其描述为侵犯财产权和少数群体权益的政府行为。这一批评的政治背景,与特朗普与南非总统拉马福萨5月21日在白宫的公开争吵密切相关。在人权报告中,对南非的土地改革批评不仅是法律与政策层面的争议,更是外交博弈的延伸。从根本上说,这一指控是借人权话语为政治冲突与利益对抗提供合理化理由。

在2025年美国人权报告中,英国、法国和德国被点名批评“限制言论自由”。这又是为什么呢?西方国家难道不是人权状况的典范吗?其实,这一指控是针对它们近年来针对美国几大网络巨头所采取的强力监管措施。英国、法国和德国近年来频繁以违反数据保护、反垄断或内容监管为由,对美国互联网巨头开出巨额罚单,涉及金额动辄数亿甚至上十亿美元,直接触动了美国科技产业的商业利益和市场份额。

美国2025年人权报告的整体变化,并非单纯的技术性调整,而是深刻反映了特朗普第二任期下的外交与政治取向。

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框架下,“美国优先”理念被进一步制度化,人权议题在官方外交议程中的地位显著下降。与以往历届政府将人权报告作为彰显美国价值观、对外施压的重要工具不同,本届政府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份被动履行法律义务的文件,而非外交施压的抓手。

特朗普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应为了所谓的普世价值而牺牲本国经济、军事或地缘政治利益,所谓“价值观外交”在他看来不过是拖累盟友关系、干扰战略合作的包袱。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人权报告的撰写逻辑被彻底重塑。

在2025年的人权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结构性变化之一,就是将多项在国际法框架下被普遍承认的核心权利从章节和分类中删除,例如公平审判权、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免受任意干预等。

特朗普政府在撰写报告时有意弱化甚至直接移除这些国际法概念,其背后的政治逻辑与美国近年对国际机构的态度高度一致——尤其是对国际刑事法院(ICC)的敌意。将涉及国际法保障的核心权利从人权报告中剔除,对外释放了一种信号:美国不承认任何可能制约其军事、外交行动的多边规则。

美国在人权议题上的操作,从最初标榜“普世价值”的道德叙事,逐渐演变为服务于地缘政治竞争的工具。人权报告不再是单纯记录各国人权状况的客观评估,而是被有选择性地放大或缩小,以配合美国在不同地区的战略布局。

对于地缘竞争中的对手,美国会在报告中铺陈大量细节、使用最尖锐的指控性语言,将对方塑造成侵犯人权的“系统性施害者”。而对于重要的盟友或潜在的合作伙伴,即便其存在广为人知的严重人权问题,报告也会通过删减篇幅、模糊措辞或用积极成果掩盖负面记录来进行“漂白”。人权已经成为大国竞争格局下的一枚可随时调整用途的战略武器。

于是,这份2025年美国人权报告,看似在“关切全球人权”,实则像一份特朗普的外交心情日记——心情好,就送你几句赞美;心情差,就给你加几条指控。它不再是世界人权的“晴雨表”,倒更像是一把只会指向总统喜恶的“风向标”。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下一届人权报告恐怕要改名叫《特朗普的朋友和敌人名录》,更能体现美国对世界的为所欲为。

来源:疾风倁劲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