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两汉:如果穿越到汉朝,能过上哪些节日(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06:21 1

摘要:除了扫墓,少数地方也会 “踏青”,春天来了,天气暖和,年轻人会去郊外散步,摘点野花,放放风筝,但这不是主流,扫墓才是清明节的核心。

寒食节刚过,就是 “清明节”,汉朝的清明节可没有现在这么多踏青活动,核心是 “扫墓祭祖”。

这一天,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会带着酒、肉、糕饼,去祖先的坟前祭拜。

先把坟上的杂草拔掉,再用土把坟堆培高一点,然后把食物摆好,对着坟头磕头,嘴里还得念叨几句。

比如 “祖先保佑,今年庄稼丰收”“孩子能平平安安长大”,就像跟祖先聊天一样。

祭拜完之后,一家人会在坟前把带来的食物吃掉,叫做 “享祭”,意思是 “和祖先一起分享美食”,不浪费。

有的人家还会在坟前种棵树,比如松树、柏树,说是能 “守护祖先”。

除了扫墓,少数地方也会 “踏青”,春天来了,天气暖和,年轻人会去郊外散步,摘点野花,放放风筝,但这不是主流,扫墓才是清明节的核心。

当时还没有 “清明插柳” 的习俗,插柳是唐朝以后才有的,所以汉朝人清明节只能安安静静扫墓,没有现在这么多游玩项目。

到了五月初五 “端午节”,你又得刷新认知了 。

汉朝人过端午,根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人,他的故事在汉朝后期才慢慢流传开来,真正和端午挂钩是南北朝以后的事。

汉朝人过端午,主要是为了 “避瘟驱邪”,因为当时人觉得五月是 “恶月”—— 天气热,瘟疫多,毒虫也多,不做点措施会倒霉。

所以端午节当天,老百姓会做三件事:

一是 “挂艾草、菖蒲”,把艾草和菖蒲插在大门两边,说这两种草有 “驱邪之气”,能把毒虫、恶鬼挡在门外;

二是 “佩香囊”,用丝绸做个小袋子,里面装着雄黄、朱砂、丁香,戴在小孩身上,说是能 “防蚊虫、避瘟疫”,有的香囊还绣着老虎、凤凰的图案,特别好看;

三是 “喝雄黄酒”,把雄黄泡在酒里,大人喝一点,小孩就用雄黄酒在额头上画个 “王” 字,说是能 “吓走毒蛇”。

当时还没有粽子这东西,粽子是东汉以后才出现的,最初是用来祭祀屈原的,所以汉朝人端午只能吃 “角黍”。

用黍米包成三角形的食物,外面裹着芦苇叶,蒸熟了吃,味道有点像现在的粽子,但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只是为了方便携带。

南方地区还有 “龙舟竞渡”,但也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是为了 “驱蛟龙”。

当时人觉得河里有蛟龙,会兴风作浪,所以划着龙舟,敲着鼓,吓走蛟龙,保护老百姓平安。

七月初七 “七夕节”,现在被叫做 “情人节”,但汉朝人可没这么浪漫,当时叫 “乞巧节”,是专门给女子过的节日,核心是 “向织女乞巧”。

织女是天上的仙女,传说她织的布比云彩还好看,所以汉朝的女子都想跟织女学手艺。

七夕晚上,女子们会在院子里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瓜果、针线、蜡烛,对着织女星磕头,嘴里念着 “织女姐姐,赐我巧手,能织好布”。

乞巧的方式有两种,最常见的是 “穿针乞巧”。

在蜡烛旁边放一根针,针上有七个小孔,女子拿着线,在烛光下试着把线穿过七个孔,要是一次穿过去,就说明织女显灵了,以后织布会又快又好;要是穿不过去,就得再磕个头,重新试。

还有一种是 “浮针乞巧”:把针放在水面上,看针的影子,要是影子像剪刀、尺子,就说明乞巧成功,以后做针线活会很厉害;要是影子歪歪扭扭,就说明还得再练。

民间也会祭牛郎星和织女星,但不是为了 “鹊桥相会”。

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要到魏晋以后才完善,汉朝人祭星,主要是祈求 “夫妻和睦、家庭平安”,比如已婚女子会祈求织女保佑自己和丈夫不吵架,未婚女子会祈求织女赐个好夫君。

所以别被营销号骗了,汉朝的七夕节跟 “情人节” 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女子们 “求手艺” 的节日。

八月十五 “中秋节”,在汉朝还不是重要节日,不像现在这样全家团圆吃月饼,主要是 “赏月、祭月神”。

当时的月神不是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汉朝还不完整,人们祭的是 “月母神”。

认为月母神能保佑庄稼丰收、家人平安。中秋节晚上,老百姓会在院子里摆一张桌子,放上酒、肉、圆形的糕饼,对着月亮磕头,然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聊聊天。

当时还没有月饼,吃的 “圆形糕饼” 是用黍面做的,里面裹点枣泥,蒸得软软的,象征 “月亮圆满”,也象征 “家庭团圆”。

宫里也会赏月,皇帝会和后妃们在宫殿的露台上看月亮,安排乐师弹古琴、吹笛子,但规模不大,不像正旦、腊日那样隆重。

直到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慢慢变成重要节日,月饼更是宋朝以后才有的,所以汉朝人中秋节只能啃黍面糕饼,吃不上香甜的月饼。

九月初九 “重阳节”,汉朝人已经过得很热闹了,因为 “九” 是阳数,两个九相重,所以叫 “重阳”。

当时人觉得九月初九是 “凶日”,容易有灾祸,所以过重阳主要是为了 “避灾”。

老百姓过重阳,必做三件事:

一是 “登高”,一家人会去附近的山上或高坡上,说是 “登高能远离瘟气”,有的地方还会在山上插一面红旗,说是能 “吓走恶鬼”;

二是 “插茱萸”,茱萸是一种有香味的植物,把茱萸枝插在头上或衣服上,说是能 “驱邪避灾”,有的人家还会把茱萸泡在酒里,涂在身上;

三是 “饮菊花酒”,把新鲜的菊花泡在米酒里,喝了说是能 “长寿”,还能 “防秋燥”。

当时还没有 “敬老” 的习俗,重阳节敬老要到唐朝以后才出现,所以汉朝人过重阳,核心是 “避灾”,不是 “敬老节”。

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是 “腊日”,在腊月(十二月),具体日期不固定,通常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相当于现在的 “小年”,主要是 “祭祀祖先和百神”,庆祝一年的丰收。

“腊” 字的意思是 “猎”,因为当时人会在腊日前后打猎,把猎物用来祭祀,所以叫 “腊日”。

汉朝人过腊日,仪式感特别足。首先是 “祭祖先”,把祖先的牌位摆在家里的正堂,放上酒、肉、猎物(比如兔子、野鸡),全家人对着牌位磕头,感谢祖先这一年的保佑。

然后是 “祭百神”,比如土地神、谷神、灶神,还有管雨水的龙王,每尊神都得摆上祭品,磕三个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祭祀完之后,就是全家最期待的 “吃腊肉” 环节 。

把打猎来的肉或家里养的猪、羊杀了,用盐、花椒腌制成腊肉,放在大锅里煮,香味能飘出半条街。

除了腊肉,还会喝 “腊酒”,用粮食酿的米酒,度数不高,老人小孩都能喝。

最热闹的是 “傩戏驱疫”,尤其是在宫里,会安排专门驱邪的官员戴着青铜面具,穿着黑衣,手里拿着兵器,后面跟着几百个宫女,扮成 “十二兽”),在宫殿里跑来跑去,大喊 “驱邪!驱疫!”,

民间也会跳傩戏,虽然规模小,但也很热闹 。

村里的年轻人扮成 “方相氏”,小孩们跟着后面喊,家家户户都开门看热闹,有的还会往 “方相氏” 手里塞块糕饼,祈求家里平安。

腊日过后,一年的节日就结束了,老百姓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等着正旦再热闹一场。

除了这些主要节日,汉朝还有 “社日”“伏日” 这种小众节日。

社日分 “春社” 和 “秋社”,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农民专门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春社是祈求丰收,秋社是庆祝丰收,当天村里的人会一起在 “社坛”前集合,杀一头猪,把肉平分给每家每户。

然后一起喝酒、吃肉、唱歌,年轻人还会玩 “投壶”“六博”,特别热闹,相当于现在的 “农村联欢会”。

伏日在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汉朝人觉得伏天炎热,容易生病,所以会祭灶神,还会吃羊肉 。

当时人认为羊肉性温,伏天吃羊肉能 “补身体”,有的人家会把羊肉煮成汤,放些生姜、花椒,全家人一起喝,发汗驱寒。

咱们唠了汉朝这么多节日,其实能看出来:汉朝人的节日,从来不是单纯的 “吃喝玩乐”,而是藏着他们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

祭祖先体现 “敬祖”,祭土地神体现 “重农”,寒食纪念介子推体现 “感恩”,端午驱邪体现 “避灾”,这些观念一直影响到现在。

而且很多现在的习俗,比如春联源于桃符、七夕源于乞巧、小年源于腊日,都是从汉朝慢慢演变来的。

了解汉朝的节日,不仅是看古人怎么玩,更是找回咱们自己节日的 “根”,知道这些习俗从哪儿来,再过节的时候,或许能多一份不一样的感动。

来源:贪吃的骆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