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身着和服的舞者在中华文化圣地扭动身姿,当“台北市长”蒋万安笑着上台致辞,岛内外无数中国人的愤怒瞬间被点燃——这哪里是“文化交流”?分明是对历史记忆的亵渎,更是台湾百年殖民遗留问题的一次刺眼暴露。
妈祖诞辰的香火还没散尽,台北松山慈祐宫前的广场上,日本阿波舞的音乐却突然响起。
当身着和服的舞者在中华文化圣地扭动身姿,当“台北市长”蒋万安笑着上台致辞,岛内外无数中国人的愤怒瞬间被点燃——这哪里是“文化交流”?分明是对历史记忆的亵渎,更是台湾百年殖民遗留问题的一次刺眼暴露。
翻开台湾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中国印记”。
1662年,郑成功率军横渡海峡,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自此闽粤先民带着农具与族谱渡海而来,在这片土地上开垦良田、修建妈祖庙,将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深扎进宝岛的土壤。
那时的台湾,从节庆习俗到语言文字,都与大陆一脉相承,“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可1895年的《马关条约》,让台湾陷入了长达50年的黑暗。
日本殖民者踏上台湾后,不仅疯狂掠夺资源、抢占土地,更推行残酷的“皇民化”教育——禁止说汉语、强迫改日本姓、烧毁中国典籍,甚至要求民众参拜靖国神社。
为了彻底割裂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日本从1899年起实施“移民计划”,数十万日本人被送往台东、花莲等地建立“移民村”,这些村庄名义上是“开发台湾”,实则是殖民统治的“桥头堡”。
在那段屈辱的岁月里,无数台湾同胞为了守护中华文化,前赴后继地反抗,却终究挡不住殖民者的铁蹄,一些家庭在高压下被迫接受日本文化,成为后来“殖民遗留”的隐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当国民政府的军队登陆基隆港时,台湾民众自发涌上街头,举着“欢迎祖国军队”的标语,用早已生疏却无比亲切的汉语欢呼,30多万在台日侨被陆续遣返,只有少数因通婚、经商的日本人留在岛上,户籍转为“台湾人”。
那时的人们以为,殖民的阴影会就此消散,可谁也没想到,“皇民化”的毒素早已悄悄渗透。
留在台湾的日裔后代,虽然表面上过着农历新年、贴春联,融入了当地社会,但在一些家庭中,“日本优越论”的观念却代代相传。
他们从小听着长辈讲述“日本统治时期的好”,课本里被刻意美化的殖民历史,让部分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疏离感。
如今,这些日裔后代人数虽不足4万,远非谣言所说的“百万规模”,却在某些领域悄然发声——在网络上歪曲“甲午战争”历史,把台湾说成“日本的旧领地”;
在文化圈推动“去中国化”,试图用日本文化替代中华文化;甚至有人渗入政界,提出反中议案、修改教科书,企图从根上切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而“台独”势力的出现,更是让这潭水变得浑浊。
一些台湾本土人士,明明祖先来自福建、广东,族谱上清晰地写着“祖籍漳州”“祖籍梅州”,却为了政治私利,公然抛出“台独”言论,勾结外部势力,叫嚣“台湾独立”。
他们忘了祖辈渡海垦荒的艰辛,忘了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的事实,甘愿做“数典忘祖”的汉奸,把祖先的荣光踩在脚下,把台湾的未来推向危险的深渊。
更阴险的是,台湾当局还刻意制造“族群对立”,在人口普查中把闽粤移民后裔和1949年后迁台同胞划为“外来人口”,用虚假的“身份标签”分裂同胞,这套伎俩,与当年日本殖民者的“皇民化”手段如出一辙。
可历史终究不会说谎,血脉也从未断绝。
如今在台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追寻历史真相——他们在旧书市场翻找爷爷的日记,在网络上搜集“台湾光复”时的老照片,通过视频连线找到大陆的亲戚,亲口说出“原来我们的根在福建”。
大陆推出的惠台政策,更让台湾同胞感受到了“一家人”的温暖: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入大陆,让果农的腰包鼓了起来;
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让台湾年轻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妈祖文化交流活动,让两岸同胞在共同的信仰中拉近了距离。
台北妈祖庙前的阿波舞事件,虽然让人愤怒,却也让更多人看清了“台独”势力和殖民遗留思想的真面目。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定论,更是国际共识。
无论是“数典忘祖”的“台独”分子,还是抱着殖民思想不放的日裔后代,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都终将被历史唾弃。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中华文化的根脉早已在宝岛深深扎根。
当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觉醒,当“统一”成为两岸共同的心声,任何分裂行径都不过是跳梁小丑的闹剧。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那时,妈祖庙前的香火会更加旺盛,两岸同胞将共同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亲爱的读者,你如何看待台北妈祖庙前的阿波舞事件?你觉得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拉近两岸同胞的距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一起为祖国统一助力!#对于台湾,你有什么样的认知#
来源:优雅高山8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