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我们还要读纸质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3:32 1

摘要: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滋养精神、塑造人格的重要方式。读书能让人获得宁静,学会与世界相处;阅读能启智增慧、涵养浩然之气,为民族复兴汇聚精神力量。世界读书日的设立提醒我们,阅读是人类共享的文化习惯,它能拓展认知、提升修养,帮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独立思考的姿态

#世界读书日#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滋养精神、塑造人格的重要方式。读书能让人获得宁静,学会与世界相处;阅读能启智增慧、涵养浩然之气,为民族复兴汇聚精神力量。世界读书日的设立提醒我们,阅读是人类共享的文化习惯,它能拓展认知、提升修养,帮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独立思考的姿态。即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经典阅读依然是人生的“压舱石”,能使人拥有更深的理解力与更高的生命境界。书籍既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慰藉心灵的归处。坚持读书,不仅能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能成就一个更清醒、更充实、更丰盈的自己。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经历深刻转型:阅读的目的从应试功利转向自我成长和精神慰藉,越来越多人主动选择感兴趣的书籍,实现更纯粹的阅读体验;阅读的形态在纸质书之外快速扩展,电子书、听书、短视频解读、直播荐书等多元方式使阅读更便捷、更具互动性,同时也推动了图书传播与销售的新模式;经典著作重新受到追捧,人们在社交平台上频繁交流心得,加深了对经典的再认识与共享;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手段不断重塑知识获取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对深度阅读流失的担忧;而在空间层面,实体书店虽处困境,但通过营造沉浸、私密的阅读氛围,回应了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安静与专注的需求。

总体而言,阅读方式和载体不断更新,但阅读作为启迪心智、锤炼思维和建构“自我”的价值始终未变。那么,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读纸质书吗?

纸质书在今天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市场萎缩、地位转型、价值重塑”三个方面:

首先,从产业层面看,纸质书业务正处于持续萎缩阶段。以读客文化为例,其超过八成营收依赖纸质图书,但在整体图书零售市场承压的大背景下,纸质图书销量和毛利率双降,导致业绩连续多年下滑,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这说明纸质出版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渠道流量下滑、成本压缩困难,使得纸质书市场缺乏增长动力。

其次,从读者使用习惯来看,电子书、数字阅读、有声阅读已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重要方式,尤其在通勤、碎片化场景下,电子阅读的便利性与低成本更受欢迎。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地区数字阅读率已超90%,纸质书的日常阅读功能被部分替代。但同时,很多读者仍然坚持纸质书能带来沉浸感、保护视力、满足情感与收藏需求,这使得纸质书逐渐从“实用消费品”转向“精神消费品”。

最后,从发展趋势上看,纸质书正出现“收藏化”和“精品化”的转型迹象。随着电子化普及,普通读物更易以数字形式传播,而纸质书的独特价值则体现在其触感、氛围、艺术设计和收藏意义上。未来,纸质书可能更多走向精品出版、文化收藏或教育阅读等细分市场,而不是大众化的主要阅读载体。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纸质书,原因在于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深度阅读与精神成长的重要保障。纸质书承载了人类文明从口语文化到书写文化、从朗读到默读、从精读到泛读的发展历程,塑造了“阅读脑”的专注、安静和深入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在当下被“手机脑”的碎片化、喧嚣和浅表所侵蚀。相比于随时召之即来的电子文本,纸质书以其厚度、重量、质感、气味和装帧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能激发人对知识与智慧的敬畏感,使阅读成为一场与高过自身的灵魂相遇的心灵对话。更重要的是,纸质阅读能有效抵御注意力被互联网不断分散的风险,保障大脑的深度思考与创造力,从而维护个人的独立精神与社会的理性水位。在信息过剩、算法操控的时代,坚持纸质书阅读,其实就是在主动捍卫自由意志与自我认知的一种文化选择。

来源:西瓜说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