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组嘉宾把新都大蒜带上了台。省农科院研究员李志介绍,新都大蒜是全省8个主产区之一、地理标志产品,“去年9月,我们和新都针对大蒜产业发力,筛选出多个表现突出的品种。”四川绿翠心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代表冯恬接过话头,“川蒜1号亩产达2700公斤,比我们当地主栽品种
(上接01版)
另一组嘉宾把新都大蒜带上了台。省农科院研究员李志介绍,新都大蒜是全省8个主产区之一、地理标志产品,“去年9月,我们和新都针对大蒜产业发力,筛选出多个表现突出的品种。”四川绿翠心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代表冯恬接过话头,“川蒜1号亩产达2700公斤,比我们当地主栽品种提升27.4%;川蒜3号大蒜素含量有6100毫克/公斤,还能降低15%的种植成本,让大家对科技种田更有信心了。”
还有村集体的“红薯故事”也让人暖心。省农科院谭文芳研究员推广的加工型高淀粉甘薯品种,解决了当地红薯产量低、淀粉含量不足的问题。
活动现场,科技的“身影”随处可见。主会场旁的试验田里,一场“种子雨”更让人大开眼界——刚入驻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成都翼衡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无人机作业表演。“这款播撒无人机,单机每天能种500亩地,是人工的30倍,还能省20%的肥料。”公司总经理毛世跃介绍。
紧接着,另一架飞防无人机以“波浪形”航线喷洒水雾,“它有AI视觉识别功能,能根据作物长势调药量,雾化颗粒达微米级,10分钟能喷50亩地,是人工的50倍,还能减少30%至50%的农药用量,杜绝人工喷药中毒风险。”
智慧农业还少不了“空中哨兵”——翼衡智能巡检无人机也亮相现场。据介绍,它能实时监测作物病虫害、评估长势、预测产量,还能监管农田违法情况,单机每天可巡检10公里,通过空载喊话器实时警示违规行为,实现“巡查+处置”一体化,为农田管理装上了“智慧大脑”。
活动尾声,2025年新都区“天府粮仓”精品区投资机会清单发布,清单涵盖环农科院科创片区、27公里农旅融合环线、成都市青白江区生态绿道三大区域,包含47个优质项目,涉及智慧农业、精深加工、乡村消费场景等多个领域。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