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主场活动,在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举行。农业“黑科技”是本届活动一大亮点,天府新技术、天府新装备等展区一早便被围得水泄不通。
罗江
智能展示 亮点纷呈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涵
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主场活动,在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举行。农业“黑科技”是本届活动一大亮点,天府新技术、天府新装备等展区一早便被围得水泄不通。
“让北斗的眼、AI的脑服务于中国农田,为粮食安全提供四川方案。”在天府新技术展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遥感所与数字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李源洪向观众介绍该团队研发的智数倍AD300智能插秧系统。
长玉村粮油大户刘光华不太明白李源洪所说的秧爪耦合地形智能控制技术、北斗厘米级定位与AI动态算法,却听懂了这套系统能让插秧机实现无人驾驶。
“以往插秧机手日工费700至1000元,一车需 2人,如今村里招工难,若合作社购置一套,一年能省3万元。”刘光华当即加了李源洪微信,计划明年请专家带设备来村里试插秧。
“这个苹果看起来完好,但它甜不甜、有没有运输损伤,肉眼难以分辨。”四川农业大学展位前,该校机电学院教授康志亮随手拿起一个轻巧的探头对准苹果,通过地物光谱检测系统,苹果含糖量等指标直观地在电脑屏幕上显示。活动现场,该团队为雅安茶厂定制的茶鲜叶农残荧光光谱检测系统也受到关注。康志亮介绍,该系统将检测时间从以往寄样杭州、耗时月余,缩短至几秒,大幅提升效率。(下转02版)
新都
院地合作 硕果累累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敏
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走上舞台,和种植户、村干部围坐一起,聊品种改良、谈技术落地,在欢声笑语中勾勒出科技扎根田野的更多可能。9月23日,一场承载“科技兴农”初心的庆祝活动,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举行。这是成都市新都区与省农科院首次以“院地联办”模式携手,共办2025成都·新都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片坐落于新都天府粮仓精品区的示范园,早已是当地农业科技的“孵化器”。活动现场,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的话语,拉开了17年院地合作的画卷:“自2008年与新都区签订实验基地建设协议、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打造西南最大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以来,新都基地如今已是我院规模最大、课题最密、作物最丰、设施最全的综合性创新示范基地。”
在《科技兴农在新都》互动访谈环节,嘉宾们分享了三个小故事:
水稻种植大户李卓恒拎着一袋“一碗鲜米”走上台,眼角藏不住笑意:“零售价21.8元/斤,线上线下订单不断,根本不愁卖!”这袋米的“底气”,来自省农科院朱从桦博士团队的全程护航。李卓恒说,在专家指导下,他用了有机配土、生物防控等72道工艺,再加上6道锁鲜技术,才让这米有了“鲜香回甘、入口软糯”的好口感。(下转02版)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