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辛冲街柳林村,只见500多亩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麦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麦穗低垂,嫩绿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芒。武汉荆楚山河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少兵与辛冲街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穿行其间,仔细查看小麦长势。
近日,在辛冲街柳林村,只见500多亩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麦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麦穗低垂,嫩绿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芒。武汉荆楚山河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少兵与辛冲街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穿行其间,仔细查看小麦长势。
“小麦长势很好,预计5月下旬便能迎来收割。”王少兵满脸笑意,言语中满是期待,“今年合作社种植近1300亩小麦,更换了新品种,从当前的生长状况来看,产量相较去年有所提升,预计亩产700斤。”
新品种引入后,合作社与辛冲街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紧密合作,针对新品种的特性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的种植与管理方案。从播种环节开始,就严格把控播种深度和密度,确保种子能在最佳环境中生根发芽。在田间管理阶段,根据新品种在不同生长时期对养分的需求,精准调配肥料,合理安排灌溉时间,为小麦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同时,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加强了监测力度,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近年来,柳林村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方式,因地制宜轮作种植油菜花、水稻、小麦等作物,从机耕、机种到机收,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小麦收割后,紧接种植水稻,而且小麦田基本不长杂草,有利于水稻生长。”王少兵说道。
据了解,该合作社与正大等大型饲料厂建立长期订单合作,产品主要销往武汉周边,每斤收购价1.2元,预计年产值100万元。同时,还带动了5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创收7万余元。
“家门口干活,顾家赚钱两不误。”村民李大姐感慨地说。
在距离柳林村10多公里外的陈吕村,510.8亩的连片麦田上,“飞天小管家”拉开智慧管护的序幕。
田垄间,硕大的植保无人机装配140斤农药腾空而起,无人机下方喷出细密的农药,如雾气般均匀地洒落在每一株麦穗上。种植大户葛恒银手持智能终端,在田埂间实时监控作业参数。
葛恒银告诉记者,无人机采用了定点巡航模式,根据提前设置好的路线自动运行,每飞行一次就能完成30亩麦田的农药喷洒工作。相较于传统人工日均15亩的作业量,这台无人机仅需半天即可完成全部麦田的植保作业,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的60倍。
“有了无人机,我几乎一个人都能‘养’好这片田。”葛恒银信心满满。
去年五月,葛恒银跨越千里来到辛冲承包下这片田地用于水稻和小麦轮作。这位种粮能手不仅带来了家乡的耕作经验,更加将家乡的优质麦种引入辛冲。只见田间,一束小麦密密麻麻长了15至16根,青翠挺拔的麦秆上挂满了颗颗饱满的麦穗。“今年小麦长势喜人,预计亩产900斤。5月底收割后,烘干厂会专门派人过来收购用于制作面粉。”葛恒银说道。
“当下小麦正处于灌浆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我们采取‘一喷三防’措施重点防控。”辛冲街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解释道,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一旦发生流行将会造成大幅减产。同时,小麦赤霉病还会产生毒素,影响小麦品质、威胁人畜安全。通过科学防控,今年病害发生程度明显轻于往年。目前辛冲街道组织农技人员分片包干,全天候监测苗情墒情,指导农户科学田管。通过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融合,全街万亩小麦长势喜人。
“我们将全力做好农机调度和产销对接工作。”辛冲街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