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壮学论丛·郑献甫集》一书记载,综其一生,先贤郑小谷只撰写了两首名为《喜雨》的诗,一首是在青年时期撰写的,一首是在晚年时候撰写的,都与乡村农事有关。
老夫闲卧想故里,欣然亦种长腰米
据《壮学论丛·郑献甫集》一书记载,综其一生,先贤郑小谷只撰写了两首名为《喜雨》的诗,一首是在青年时期撰写的,一首是在晚年时候撰写的,都与乡村农事有关。
白石村全景(区海平/摄)
“老夫闲卧想故里,欣然亦种长腰米”之应景佳句,出自郑小谷晚年在桂林修志、执教期间所撰写的《喜雨》一诗。大意是说,春天久旱逢透雨,农夫耕田种地忙。此时,诗人正在桂林榕湖书院里闲卧悠思,不禁想起家乡象州人民正在争分夺秒抢种优质稻,为夺取一年丰收而忙碌的喜人情景。
诗中,诗人郑小谷先用两句28字的篇幅,直白描述枝头斑鸠呼鸣、山下群牛悠闲、田地到处龟坼,以及老农挽起裤脚,赤着双脚,急切等待春耕的实景,鲜活形象地烘托出雨前久旱、田地开裂、无法耕种的悲凉情景,凸显春旱极其严重,令人心焦。
中间再用三句42字的篇幅,生动描述“雨忽行”“灌地万顷”“城中愁绝”,以及广大乡村处处春意盎然的景象:雨后城中巷道积水湿滑,行走困难,出行不便,令人忧愁。而在城外广大乡村却是风景这边独好,村庄旁山丘上,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生机勃勃;田野里,水牛奋蹄,叱牛声鞭牛声此起彼伏,农夫们正兴高采烈耕田犁地,抓紧春耕备耕,甚至连拔秧坐的板凳“秧马”都准备好了,形象地描述了农夫你追我赶,趁雨后抢种水稻、追赶季节的喜人场景,令人心欢。
最后再以三句42字的篇幅,直抒诗人此时内心喜与忧的情感:喜的是久旱之后终于下雨了,而且是一场透雨,家乡的田地终于有水耕种了,诗人家中的田地也可以耕种了,声名远播的象州优质稻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插大忙。忧的是家中新买的水牛是否真的健壮,是否能够加班加点耕田犁地,助力家人抢上季节及时种下水稻,不误农时,夺取丰收。
纵观全诗,实景描述,生动形象,直抒胸臆,深接地气,阵阵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将“农父但求星好雨”的期盼心情展现得一览无余,诗人“识字耕田夫”熟知农事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形象跃然而出,也凸显了诗人情系桑梓心怀家乡的深厚情怀,给读者宛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
种粮人家(熊东才∕摄)
诗中提及的“长腰米”是象州优质稻米中之一种。象州东部片区地处金秀大瑶山西麓,河溪纵横,多可自流灌溉;土肥水丰,大多适宜稻作,早在1000多年前就成为八桂大地重要的水稻产地。据清乾隆《象州志》“红白稻品第一,五月种九月熟,诸米种植易生”之记载,清同治《象州志》“多膏腴之田,长腰玉粒(一种优质米)为南方之最,旁郡亦多取给”之记载,清代《柳州府志》“红白稻,象州出者第一;粘稻,象州出者佳”之记载,以及当代《象州县志》“秦汉以后,开始种植水稻。宋代,象州已盛产稻米。宋元明清各代,调运象州稻谷赈济近邻州县及广东等地”之记载,足见象州水稻种植历史之悠久、品种之优良、产出之充足,以及稻作文化底蕴之深厚。
富硒水稻(区海平∕摄)
进入本世纪,象州水稻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40万亩左右,其中优质稻占80%以上,人均有粮和人均提供商品粮曾经多年居广西第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名副其实的“桂中粮仓”“广西优质米之乡”。如今,“长腰玉粒”“长腰米”已成为象州优质稻米的诗意别称和响亮品牌,在文化赋能农业、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的新时代,象州稻作文化赋能农业、旅游业同步开发利用,其价值之大不言而喻。
郑小谷故居建于清代,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在其所撰《郑氏家记·记家业·居庐》一文中,对自己的房屋作了详细记录:“正屋三间,西向”“楼前为亭曰西笑,所以蔽西晒也”“屋北右廊二座,南向”“旧只一进三间,今增后一进亦三间。中作过雨亭,后座题曰‘养余室’,居子妇于此,盖内室也”“屋南左廊二座,北向”“旧只一进,今增后一进,各三间。中作过雨亭,后座题曰‘补学轩’,会宾友如此,亦书室也”……
故居房屋结构布局讲究、整体协调、主次分明、前后照应、对称美观,而且注重实用,设有养馀室、补学轩等功能性用房。
过去,由于世事沧桑和保护不善等因素,郑小谷故居损毁严重,除大门和正屋保存基本完好外,其余均荡然无存。近年来,地方政府多方筹集资金进行修缮,按照修旧如旧、新建和谐的原则,修复了二门、西笑亭、补学轩、养馀室,以及祠堂等建筑。
小谷故居(区海平/摄)
如今,郑小谷故里白石村已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广西旅游名村、广西首个嵌名楹联村、广西民族特色村寨,以及广西传统村落、生态乡村、绿色村屯、百佳乡村和三星级乡村旅游区。村民不仅仍然“欣然亦种长腰米”,还发展生态水果,打造小谷米饼、象棋米饼、状元米饼等文创产业。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农村呼之欲出。
【延伸阅读】
《喜雨》
⊙郑小谷
杨柳枝头呼两鸠,蘼芜山下闲群牛。
龙鳞铺处龟兆坼,孤负老农双足赤。
请天三日雨忽行,灌地万顷田可耕。
城中愁绝城外喜,准备来行秧马水。
棠花梨花相向开,莺语燕语初传来。
老夫闲卧想故里,欣然亦种长腰米。
麦黄葚熟对我啼,仿佛梦见人扶犁。
荒田一区田百亩,新买水牛真健否?
——选自《壮学丛书·郑献甫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上册第428页)
【作者简介】
廖才兴,广西郑小谷文化研究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象州县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主编《象州之最》《小谷故事》等书籍多部,创作(作词)《象州 我美丽的家乡》《郑小谷之歌》等歌曲多首。作品《象州秦半两钱币出土始末与关联》《象州壮欢火到俄罗斯去》等多篇获省部级奖励。
廖才兴近照
来源:子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