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太宗为什么要问大臣“打江山容易,还是坐江山容易”这个问题?公元626年,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这位从隋朝一路走来的李世民,亲眼目睹了隋朝的衰亡,隋朝之亡,让这个刚刚执掌朝政的年轻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唐太宗为什么要问大臣“打江山容易,还是坐江山容易”这个问题?公元626年,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这位从隋朝一路走来的李世民,亲眼目睹了隋朝的衰亡,隋朝之亡,让这个刚刚执掌朝政的年轻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为此,唐太宗李世民一登基,就不止一次地在朝堂上,同大臣们讨论,是打江山易,还是坐江山易?在唐太宗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看,在《贞观政要》里面,从他执政到他的晚年,他一再提出这个问题。
贞观十年,唐太宗问大臣们:“帝王之业,创业与守成孰难?”贞观十五年,他又提出这个问题:“守天下难易?”意思是守江山容易,还是不容易?
有人跟唐太宗讲,说打天下难,守天下容易。唐太宗最初也觉得,守天下容易,守天下有什么难的呢?又有大臣对唐太宗说:“不对呀,应该是守天下更难!”
唐太宗对这位大臣说:“难在哪里呢?守天下不就是,能够听听大臣们的意见,虚心点,接受正确的纳谏,不就对了吗?”
从唐太宗自身的经历来说,他是一个既打天下,又坐天下的皇帝。在历史上,既打天下,又守天下的,这种两面具有的皇帝还真不多,唐太宗就是其中之一。唐朝的天下,主要是唐太宗打的,现在守天下也是唐太宗。
唐太宗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对这个守天下有多难,还是没有领悟到。至于说打天下有多难,那他可是亲身经历的。唐太宗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十几岁当兵,身经百战,有些仗打得非常艰难,他曾经在战场上遇到过一个有名的飞将单雄信。单雄信特别擅长在马上使枪。
唐太宗遇上他,算是倒霉了,他一枪差点就把唐太宗挑下马来,幸好被旁边的徐茂功大声喝住,说你别挑,这是秦王。这才保住一条命。所以,唐太宗是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他能感觉到打天下真不容易,问题是现在他当了皇帝。
魏征告诉唐太宗:“现在,其实是守天下更难。为什么难?因为你要经历几个转变,首先要经历观念的转变。我们每个人,经常都是被一些观念所束缚。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的观念没跟上去。
要转变什么观念呢?就是‘打天下等于坐天下’的观念,这是大家经常说,好像是天经地义,其实不对。打天下,并不等于坐天下。不是说我把天下打下来,就像我获得了战果,来享受这个果实。如果你这么想,你就完了。”
唐太宗后来就听取了魏征的话,和历史上的皇帝比较,唐太宗高明就高明在这里。唐太宗还说过一句话:“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意思是作为皇帝,你有道,老百姓就推举你,你就是皇帝;你无道,老百姓不要你,你就不是皇帝。
这话在古代,要不是唐太宗说的,那就是大逆不道。哪有什么皇帝要老百姓来评判?老百姓说你无道,就可以把你抛弃?这话要是别人说的,就要杀头,但是,这是唐太宗说的。
什么叫有道?你能不能管理好国家,能不能善待百姓?必须能够领导这个社会,和老百姓一起发展,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这就叫作有道。唐太宗已经把“打天下等于坐天下”这个道理给否定了,没有这种事。坐天下,你也得好好地坐。
一个好的皇帝,跟一个坏的皇帝,有一个很大的区分,好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觉得这个社会,是不能肆意妄为的,这是观念的转变。唐太宗正是做到了观念的转变,才被老百姓称作好皇帝。您认为唐太宗是怎样一位皇帝呢?
来源:历史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