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儿个咱得好好唠唠中国女排那段让人热血沸腾的五连冠传奇。我是小李,干体育资讯这行几十年了,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可一提起上世纪80年代的女排,我这心里头还是跟烧开了水似的,咕嘟咕嘟直冒热气。为啥?因为那不只是比赛,那是一代人的精神图腾啊!
今儿个咱得好好唠唠中国女排那段让人热血沸腾的五连冠传奇。我是小李,干体育资讯这行几十年了,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可一提起上世纪80年代的女排,我这心里头还是跟烧开了水似的,咕嘟咕嘟直冒热气。为啥?因为那不只是比赛,那是一代人的精神图腾啊!
话说回来,我自个儿也是从那会儿过来的。那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娃,整天抱着收音机追女排比赛,1981年世界杯夺冠那天,全校都炸了锅。张蓉芳那记重扣、郎平的铁榔头、孙晋芳的妙传,现在想起来还跟放电影似的。您可能不知道,当时女排姐姐们拼到啥程度?陈招娣腰伤严重,愣是绑着绷带上场,打完比赛直接让人抬下去的。这种玩命劲儿,放现在都少见!五连冠可不是吹出来的,81年世界杯、82年世锦赛、84年奥运会、85年世界杯、86年世锦赛,女排姑娘们硬是一口气全搂怀里了。每回名单瞅着都让人踏实——梁艳这丫头五届全勤,跟定海神针似的;郎平从主攻手变成灵魂人物;杨锡兰接替孙晋芳当二传,那叫一个稳当。要说最神的还得是82年世锦赛,开局输给美国队,所有人都觉得悬了,结果姑娘们愣是连扳六场夺冠,这逆风球打得,比电视剧还精彩!
您要是细琢磨,这帮姑娘个个都有故事。郎平现在是大名鼎鼎的"铁榔头",当年可是每天加练到深夜,扣球扣得胳膊肿成萝卜;周晓兰号称"天安门城墙",拦网时候对面攻手看见她都发怵;还有郑美珠,1米74的个子在网前跟小鹿似的灵活。最让人唏嘘的是陈招娣,05年因病走了,但老球迷都记着她那句"拼到最后一颗子弹"。其实女排那会儿条件多苦啊,训练馆冬天漏风夏天闷热,姑娘们腿上绑着沙袋练弹跳,地板上全是汗点子。可她们愣是把"拼搏"俩字刻进了骨子里,这种精神头儿,现在想想都鼻子发酸。
换个角度想想,为啥五连冠能成全民记忆?那时候电视机还没普及,好多人都得挤在单位食堂看直播。只要女排比赛,街上都没人——全蹲在电视机前头喊"加油"。我记得84年奥运会决赛打美国,第三局15平的时候,整个宿舍楼静得能听见针掉地,等到侯玉珠那两个发球直接得分,好家伙,房顶都快给欢呼声掀翻了!说实在的,女排赢球那会儿,比过年放鞭炮还热闹。这不光是体育胜利,更是给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人打了强心剂。工厂工人拿女排当榜样搞生产,学生娃把郎平照片贴铅笔盒上,就连卖菜大妈都能唠两句"短平快"战术。
时光一晃几十年,当年追比赛的学生仔如今都当爷爷了。去年世联赛我看年轻队员打土耳其,虽然输了,但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恍惚间又见着老女排的影子。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袁伟民教练当年怎么打磨这支队伍——每天训练完要开"批斗会",谁防守偷懒就得当众做检讨。这种严苛,造就了女排"跌倒了抓把土再爬起来"的性子。要说遗憾,就是五连冠后的新老交替没跟上,但咱得说,老女排种下的精神种子,早就在中国体育界生根发芽了。
聊到这儿,您是不是也想起点啥?欢迎在底下唠唠您和女排的故事。反正我觉着,不管过去多少年,只要提起"拼搏"俩字,头一个蹦出来的准是那群扎着马尾辫的姑娘们——她们扣下的不只是排球,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响啊!
来源:体坛热辣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