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八月初三,对应天干地支乙巳年,乙酉月,丙申日,按照古代的建除十二神算,被称为“闭日”。古人出去办事一般是要看日子的,如果遇到像“闭日”这样的日子,是宜静不宜动的,他们往往就会选择待在家里,或者在家附近转转,至于远门就不出了。
进入秋分节气第二天,今日农历八月初三。再过几天就要中秋节了,日子过得飞快,可谓是“光阴似箭”。
今日八月初三有什么说法?
今日八月初三,对应天干地支乙巳年,乙酉月,丙申日,按照古代的建除十二神算,被称为“闭日”。古人出去办事一般是要看日子的,如果遇到像“闭日”这样的日子,是宜静不宜动的,他们往往就会选择待在家里,或者在家附近转转,至于远门就不出了。
老人说“最怕八月初三一日雨”,今日八月初三,下雨有什么预兆?
这句话说的可不是怕八月初三这天出门不方便或者衣服晾不干,而是担心这一场雨,会预示着后面一长串的麻烦事儿。
具体怕在哪儿呢?
这里的“八月”指的是农历八月,这个时候正好是秋天,是庄稼成熟、准备收割的黄金季节。玉米,南方的水稻,很多都处在灌浆饱满、等着开镰的最后关头。可以说,这是农民一年到头,眼巴巴盼着丰收的节骨眼。
八月初三这一下雨,坏处可多了:
最要 命的影响收成: 庄稼快熟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晴朗干燥的天气,让籽粒晒得硬实。如果这时候来一场连绵雨,会导致谷物灌浆不足,直接“减产”,也就是收成大打折扣。辛苦大半年,眼看要到手的粮食可能就泡汤了。
雪上加霜引发霉变: 成熟的谷物遇上阴雨潮湿,非常容易发霉、发芽。长芽的麦子、稻谷,品质就坏了,根本卖不上价钱,甚至没法吃。
耽误农时: 地里一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收割机下不去,人也没法干活。收割被迫推迟,万一后面再赶上坏天气,那损失就更大了。收割晚了,还会影响下一季作物的播种,整个农时安排就全乱套了。
古人还发现,如果八月初三这天下雨,往往预示着整个秋天雨水会比较多,也就是所谓的“秋霖”或“烂秋”。所以他们才“最怕”,怕的不是这一天的雨,而是它可能带来的一个又湿又冷的秋天。
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好比您精心烤了一个蛋糕,已经在烤箱里烤得蓬松金黄了,就差最后几分钟定型和上色。这时候您最怕什么?最怕突然停电!八月初三的雨,就像是这关键时候的“停电”,直接把一炉好蛋糕给毁了。
关于八月初三的农谚还有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
“八月初三雨,连绵落到九月九”
如果八月初三这天下了雨,那么预示着接下来的秋雨会很多,阴雨天气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一直到重阳节(九月初九)前后。这是一种对秋季降水趋势的预测。
八月初三,现在秋分节气,此时冷暖空气开始交锋。如果这天降水,说明南方暖湿气流依然活跃,容易与南下的冷空气形成持续的锋面雨,导致秋雨绵绵。
“八月初三晴,皮匠娘子要嫁人;八月初三落,皮匠娘子吃块肉”
这是一句非常形象生动的谚语。如果八月初三天晴,预示着秋冬季节雨水少,天气干燥,大家的鞋子不容易坏,皮匠就没生意可做,穷得连老婆都要改嫁了。
如果八月初三下雨,预示着秋冬季节雨水多,道路泥泞,鞋子容易磨损,修鞋的皮匠生意会很好,生活富裕,连妻子都能吃上肉。这句谚语通过皮匠生计的对比,反向说明了八月初三的天气对后续降水模式的指示作用。
“八月初三老龙斑,陈谷烂米贵如金”
老龙斑“指乌云、下雨。意思是如果八月初三下雨导致秋雨不断,地里的粮食(如稻谷)无法及时收割和晾晒,会造成霉烂减产,导致往年的存粮价格飞涨。
“最怕八月初三一日雨”这句话,表达了农民在秋收关键期,对恶劣天气的深深担忧和恐惧。也体现了古时农业“靠天收”的不易。
现在咱们有了天气预 报和更先进的技术,这种担忧减轻了不少,但这句老话依然能让我们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老一辈人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最朴素的期盼。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