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省黑帮之竹联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0 19:07 1

摘要:1953年,台湾社会还未从战后的混乱中完全恢复,街头巷尾弥漫着不安与迷茫。孙德培瞅准了这个时机,在中和乡振臂一呼,拉起了“中和帮”的大旗。那时的台湾,各个角落都有不同帮派盘踞,中和帮作为初出茅庐的小团体,成员多是被生活逼到绝境的年轻人,为了一口饭、一片立足之地

草创与早期纷争(1953 - 1960年)

1953年,台湾社会还未从战后的混乱中完全恢复,街头巷尾弥漫着不安与迷茫。孙德培瞅准了这个时机,在中和乡振臂一呼,拉起了“中和帮”的大旗。那时的台湾,各个角落都有不同帮派盘踞,中和帮作为初出茅庐的小团体,成员多是被生活逼到绝境的年轻人,为了一口饭、一片立足之地,在底层苦苦挣扎。

1956年,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孙德培因杀人锒铛入狱,中和帮瞬间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了主心骨。帮内各怀心思的小团体开始躁动起来,为了争抢有限的资源,像饿狼争食一般大打出手。在台北的一个热闹夜市里,几个原本归中和帮管理的摊位成了导火索。不同小团体的成员,先是互相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堪入耳,接着就顺手操起身边的桌椅、板凳当作武器,扭打在一起。一时间,锅碗瓢盆摔得稀碎,摊主们吓得躲在一旁瑟瑟发抖,顾客和路人尖叫着四处逃窜。这场乱斗以一方被打得头破血流送进医院,另一方被赶来的警察铐走而告终。此后,类似的混乱不断上演,中和帮的地盘也被其他帮派一点点蚕食,曾经的雄心壮志似乎就要消散在风中。

同年6月,赵宁站了出来,他把那些还对帮派抱有希望的骨干召集到一处幽静的竹林里。大家围坐在一起,面色凝重,讨论着帮派的未来。最终,他们决定以这片竹林为契机,将帮派重组为“竹林联盟”,也就是日后威名赫赫的竹联帮。竹联帮成立后,摒弃了以往盲目扩充人数的做法,而是推行“精兵制度”。每一个想要加入的成员,都要经历严苛的考验和高强度的训练,培养出了一股狠劲。在一次和当地小帮派争夺码头货物搬运权的交锋中,竹联帮成员人手一把长刀、铁棍,齐声高呼着口号,气势汹汹地冲向对手。现场扬起阵阵尘土,喊杀声震耳欲聋。有个竹联帮成员被铁棍重重击中头部,鲜血瞬间流了满脸,但他不顾疼痛,像发了狂的野兽一样,死死抱住对方的腿,其他成员见状更是士气大振。就靠着这股子不要命的劲头,他们成功吓退了对手,顺利拿下码头搬运权,从此在黑道上崭露头角。

势力扩张(1960 - 1968年)

1960年的一天,竹联帮的几个成员在街头被四海帮的人故意找茬欺负。这一下,可彻底点燃了竹联帮的怒火,就像被捅了蜂窝一样。竹联帮迅速行动起来,四处召集人手,准备找四海帮算账。在台北最繁华的西门町,一场激烈的火拼爆发了。竹联帮成员骑着轰鸣的摩托车,手持自制的枪械和明晃晃的砍刀,朝着四海帮的据点呼啸而去。四海帮也不是吃素的,早就组织好了人手严阵以待。双方一碰面,二话不说就开始厮杀,街道上顿时枪声、爆炸声接连响起,路边店铺的玻璃被流弹打得粉碎,行人惊恐万分,纷纷躲进店铺里,紧闭门窗。这场火拼之后,两帮之间结下了血海深仇。没过多久,警方加大了对四海帮的打击力度,四海帮自顾不暇。竹联帮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顺势接管了四海帮不少地盘,势力一下子膨胀起来,在黑道上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1966年,竹联帮的野心愈发膨胀,开始把目光投向南部,企图在那里开拓新的“版图”。他们打着“合作共赢”的幌子,和南部各帮派展开所谓的“交流”。在高雄的一场帮派联合会议上,竹联帮和当地帮派就地盘划分、利益分配的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双方一开始还只是据理力争,言辞激烈,但很快就控制不住情绪,谈判彻底破裂。会场外,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双方成员瞬间扭打在一起。竹联帮成员事先就准备好了武器,他们挥舞着棍棒、匕首,和当地帮派展开了一场混战。现场乱成一团,桌椅被当成武器砸来砸去,茶杯、烟灰缸在空中乱飞,一片狼藉。竹联帮凭借着凶狠的手段和不要命的打法,成功在南部站稳了脚跟,还获得了“天下第一帮”的称号,名声传遍了整个台湾黑道。

1968年,著名的“香港西餐厅”事件爆发。那天,竹联帮成员和其他帮派的人在餐厅里吃饭,不知道因为什么小事起了口角。双方互不相让,火药味越来越浓,很快就从口角升级为持械斗殴。陈启礼当时就在现场,他眼疾手快,抄起一把武士刀,大声呼喊着,带领竹联帮成员勇猛反击。他的刀法凌厉,砍得对方节节败退。在他的带领下,竹联帮成员士气高涨,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这场战斗让竹联帮声名大噪,陈启礼也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为帮内众人敬仰的核心人物。同年,张安乐主持阳明山大会,在一片欢呼声和热烈的推举声中,陈启礼被正式推选为“总堂主”。从那以后,竹联帮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一段新的传奇。

波折与转型(1970 - 1984年)

1970年,命运再次给竹联帮沉重一击,陈启礼因为一些事情入狱。竹联帮一下子没了主心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帮内的各个派系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内斗。街头、赌场、娱乐场所,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火拼的身影。在一个寂静的深夜,为了争夺一个赌场的控制权,两派成员在赌场门口狭路相逢。双方二话不说,掏出事先准备好的枪械,朝着对方疯狂射击。子弹横飞,火花四溅,附近居民被枪声惊醒,吓得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整个街区都被恐惧笼罩,陷入了一片恐慌。这场内斗让竹联帮元气大伤,张安乐也被迫远走美国,寻求新的出路。

1976年,陈启礼刑满出狱。他敏锐地察觉到,靠打打杀杀的传统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做出改变。于是,他开始带领竹联帮走上企业化经营的道路。他们先是涉足建筑、运输、娱乐等传统行业,凭借着在黑道上积累的人脉和手段,迅速在这些行业站稳脚跟。后来,又把目光投向了影视、传播领域。在影视行业,竹联帮利用自己的势力,对竞争对手进行打压。他们威胁其他影视公司,强迫演员、导演和自己合作。要是有人敢拒绝,就会遭到各种刁难,甚至人身威胁。就这样,竹联帮垄断了部分影视资源,严重阻碍了台湾影视业的正常发展,让整个行业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

刘宜良

鼎盛与危机(1984 - 1990年)

1984年,竹联帮迎来了鼎盛时期,势力如日中天。陈启礼也因为在黑道上的影响力,成为台湾情报局的秘密成员。当时,美籍华裔作家刘宜良(笔名江南)发表了多篇批评台湾当局的文章,引起了台湾情报局的强烈不满。陈启礼接到局长汪希苓的指示,决定赴美暗杀刘宜良。行动前,陈启礼带着几名得力手下,在美国四处奔波,花了很长时间摸清刘宜良的行踪。终于,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他们在刘宜良住所附近设下埋伏。当刘宜良出现的那一刻,他们迅速冲上前,掏出手枪,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刘宜良应声倒地,当场死亡。“江南案”震惊了国际社会,引发了轩然大波。台湾当局为了平息舆论,立刻展开了“一清专案”,对竹联帮进行大规模打击。警方出动了大量警力,对竹联帮的据点进行突袭。一时间,警笛声四起,竹联帮众多骨干成员被抓捕。竹联帮遭受重创,元气大伤,而新兴的天道盟则趁机崛起,抢占了竹联帮不少地盘和生意。


1988年,“一清项目”中的帮派分子陆续获释,竹联帮开始慢慢重整旗鼓。1990年,陈启礼出狱后,决心重振竹联帮的雄风。他成立了多家企业公司,表面上看起来是合法经营,实际上却在背后搞各种违法勾当。在一场大型建筑工程招标中,竹联帮为了拿下工程,对其他竞标公司进行威胁。他们安排手下在其他公司门口蹲守,只要看到竞标人员出来,就上前恐吓。要是有人不听从,他们就会冲进公司,打砸办公场所,搞得人心惶惶。在这种威胁之下,很多竞标公司不得不选择退出。竹联帮就这样顺利拿下工程,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巨额利润,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势力版图,继续在台湾黑道上兴风作浪 。

来源:追梦青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