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买菜车集体退场,合资神车只剩23辆,新能源暗藏致命危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1:26 3

摘要:飞度一个月只卖出二十三台,本田销售部把键盘敲冒烟也改不了这行数字,厂家把价格压到八万三,经销商再贴五千装潢,进店的人还是只问海鸥在哪。

飞度一个月只卖出二十三台,本田销售部把键盘敲冒烟也改不了这行数字,厂家把价格压到八万三,经销商再贴五千装潢,进店的人还是只问海鸥在哪。

POLO更惨,六月批发数连六百都没爬上去,上汽大众把库存车塞进二网,发票价六万二,比一辆125摩托贵不了多少,可年轻人宁愿排队等比亚迪交车。

数据摆在这,谁还愿意给一台收音机都没有的“铁盒子”掏钱包。

降价不是策略,是止血。

飞度成本里发动机占三成,变速箱占两成,这两大件在电动车里直接消失,海鸥把省下的钱换成中控屏和电池,成本结构完全换赛道。

本田想跟,得先拆自己的发动机产线,可那条产线还欠着银行贷款,机器一停,银行就收钥匙。

于是只能硬挺,挺到销量跌成两位数,挺到经销商退网,挺到配件商把模具卖给做电动三轮的工厂。

保值率是合资车最后的遮羞布,三年前飞度三年车龄还能卖七万,现在车商只肯给四万八,理由是“明年可能三万”。

二手车市场看的是未来预期,不是过去口碑,当电车把五年用车成本压到油车一半,二手价自然跟着跳水。

车商把飞度标上“练手神器”也卖不动,因为新手直接买海鸥,练手加通勤一次解决,还免了购置税。

海鸥七月交了两万八千台,生产线两班倒,门口拉板车的司机说“晚上十一点还在装车”。

比亚迪把十万以内市场切成两半,一半给海鸥,一半给元Pro,吉利星灵、长安Lumin跟在后面捡碎渣。

合资厂想复制,发现电池供应商的排期已经排到明年六月,宁德时代给本土品牌的电芯价比给外资低八个百分点,理由是“量大、离得近、沟通快”,外资想插队,得加钱,就把利润加没了。

更大的雷藏在售后。

飞度保有量高,配件便宜,但年轻人连保养都懒得做,三年跑两万公里,轮胎花纹还在,车已经卖了。

电车把保养周期拉到两万公里一次,4S店靠卖机油的日子结束,本田系经销商转去卖,大众投资人把展厅改成,厂家再发商务政策,邮件发到已经注销的公司邮箱。

网络一撤,老车主连换个空调滤芯都得网购,品牌忠诚度被一刀一刀削光。

政策也在推。

购置税减免把十万级油车税钱直接抹掉七千块,电车还有地方补贴两千,油车什么都没有。

海南干脆宣布2030年停售燃油车,飞度在那里的库存车只能坐船北上,运费再加两千,车商一算账,就地甩给租车行,租车行跑两年再卖,残值直接砍到膝盖。

政策不等人,厂家排产计划却按年度做,等新车下线,市场已经换了天。

合资厂内部邮件写着“电动车普及速度超预期”,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赌慢了”。

本田原计划2025年推纯电平台,现在提前到2024年底,测试车还在黑河做寒区实验,门店销售已经开始接受“如何向客户解释没有电池终身质保”的培训。

培训材料最后一页写着:不要主动提及电池衰减。

销售看完直接把材料扔进桶,转头在抖音直播卖海鸥,佣金一台四百,当天结算。

十万块市场被电车吃干抹净,下一个轮到谁?

十五万级轩逸、朗逸还在硬撑,六月销量同比下滑三成,厂家把员工价放到九万,内部员工转手就挂二手平台,价比经销商进货价还低。

循环一旦开始,降价→贬值→再降价,直到利润见底,生产线关灯。

电车已经把刀口对准十五万,比亚迪元PLUS、埃安Y已经把轩逸的沙发座套拆下来做对比视频,播放量一千二百万,评论区都在问“现在换车能补多少”。

合资车想用“全球车”身份讲故事,可中国用户只认眼前配置和钱包厚度,全球销量关我什么事?

飞度在日本卖得好,那是因为K-car有政策补贴,欧洲卖得好是因为路窄,中国路宽、电便宜、网快,需求早就分叉。

把日本那套照搬过来,就像把寿司塞进煎饼果子,咬不动还贵。

二十三台不是谷底,是滑梯的起点,下个月可能只剩十三台,再下个月厂家就发公告“调整产能”。

等公告那天,别惊讶,仓库里还有三千台飞度,钥匙串成粽子,等着按斤称给二手车行。

电车不会减速,电池成本还在降,明年海鸥可能卖六万九,配置再多一个天窗。

到时候,谁还会记得曾经有一辆“神车”叫飞度?

老伙计,你手里那台油车还能卖几个钱,是不是该去二手车市场问一问?

来源:热闹溪水Cj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