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ta 们什么都不缺,但就是不快乐?丨与青少年抑郁有关的6个事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0 18:00 1

摘要: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的数据,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10.8%有轻度抑郁风险,4.0%有重度抑郁风险[1]。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的数据,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10.8%有轻度抑郁风险,4.0%有重度抑郁风险[1]。

换句话说,每7个青少年里,就有一个可能正在面临抑郁风险。

现在的小孩真的变得越来越不快乐了吗?有哪些因素影响着 ta 们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来看今天的文章。

是的,青少年不快乐

还常被误解为成长的阵痛

大量调研数据显示,青少年正在面临一场严峻的精神危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每7名10-19岁的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2]。

全球背景之下,2022年我国首次开展的全国性规模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覆盖五个省份的73992名6-16岁的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3]。

不仅局限于心理层面的困扰,青少年群体自杀、自伤行为也呈现高发态势。

美国疾控中心(CDC)的一份报告显示,曾经感受到持续悲伤或绝望的学生比例高达42%,考虑自杀的学生比例为22%,而尝试做出自杀行为的比例占到了10%[4]。

中国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比如割腕、撞墙、烫伤)检出率为25%[5]。

图片来源:《壁花少年》

让人唏嘘的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常常不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治疗。背后的原因有着内外交织的复杂性——

青少年心理问题更容易被漏诊

青少年心理问题更容易被漏诊

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急速转变的阶段,以及这个年龄段的人普遍存在易怒、情绪不稳定的表现,这便会导致 ta 们身上的一些病理性症状被忽视、被错认[6]。

大众普遍存在认知偏差

大众普遍存在认知偏差

很多人常常会低估青少年面临的精神压力,孩子出现的负面情绪会被轻描淡写地归结为「不过是青春期到了」。

又或者把这些问题简单粗暴地归到孩子自己身上,认为「现在的孩子真是太脆弱了,我们明明也是这么长大的」「ta 就是不想学习,给自己找借口」。

青少年家长怀有病耻感

青少年家长怀有病耻感

很多青少年的父母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不够,并不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只是觉得孩子不高兴而已,不相信孩子患病的事实。

一些父母也会担心外界异样的眼光,觉得孩子患上心理疾病很丢脸,这种对待心理问题的病耻感阻隔了及时发现、干预和治疗[7]。

图片来源:《狗十三》

认同感危机,

是青少年普遍面临的发展障碍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曾做过一项覆盖中国30万名中小学生的追踪研究,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如今的青少年普遍存在「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8]。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提出,认同感危机是青少年普遍面临的发展障碍,这个年龄段的核心心理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9]。青少年会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以后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进而明确相对清晰、稳定的自我认知。

而对于这一代青少年来说,认同感危机在外部的重压下更为突出,外界纷至沓来的挑战进一步加剧了 ta 们的自我认识和探索的难度。

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获取的门槛降低得以让青少年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时,也让 ta 们在无形中更早地就被推入成人世界。

另一方面,在繁重的学业压力、日益激烈的竞争下,ta 们成长的主线常常是要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其实未必真正了解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图片来源:《十三邀》

更为残酷的是,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在面临身份危机时往往会更加脆弱、无力,因为 ta 的社会支持系统并不完备,自身也缺乏足够的心理资源来应对。

在「手机式童年」里

长大的一代,

成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另一个视角来自于,这一代的青少年,是在各式各样的电子屏幕里度过童年的。

根据中国社科院于2022年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的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近半年内未成年的上网率高达99.9%,远远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3%)[10]。

更早一代人的童年是在熟人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有更富足的户外时间,更丰富的集体活动。而如今的青少年,是在虚拟空间里成长起来的一代,面对面的交往锐减,取而代之的是网络聊天、线上游戏、浏览短视频。

在《焦虑的一代》一书中,海特指出,2010年-2015年是人类童年发生巨大转型的5年,从「玩耍式童年」转向「手机式童年」[11]。

研究对比了不同年龄群体平均每天和朋友共处的时间。结果显示,15~24岁的年龄群体下降幅度最大[12]。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

互联网的发展在改变青少年的传统成长轨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

美国心理学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在社交媒体使用率最高的青少年中,有41%的受访者自评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为“差”或“非常差”[13]。另有研究发现,课余时间使用屏幕超过2小时,与较差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14]。

数字环境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青少年网络欺凌事件高发。相关报告显示,超七成的青少年遭遇过网络霸凌[15]。与此同时,另一端的网暴者也往往是以厕弟、厕妹自居的青少年群体。

除了心理健康层面的风险,数字时代造成更深层的影响是——孩子和成人之间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

通过网络,孩子在心理结构尚不成熟的阶段提前接触到了本应属于成年世界的信息,ta 们看到的一切更直接、更复杂、也更难被过滤,可能便会出现错误效仿、价值观错位等问题。

图片来源:《悲伤逆流成河》

缺乏有效的社交支持

青少年的孤独被大大低估

没有朋友已经不是成年人专属的苦恼了,现在的孩子正在以更早的时间点、更高的频率,体验到孤独的情绪。

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计划 (PISA) 对全球37个国家、超100万名的高中学生调查发现,对比六年前,报告在校孤独感上升的青少年几乎翻了一倍,女孩的孤独感增幅更为显著[16]。

一方面是因为,紧张的学业节奏下,青少年的社交空间被严重压缩。

在学校里,课程安排相较密集,甚至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课间十分钟都变得悄无声息了。

部分学校要求在课间十分钟内除了上厕所、接水外不允许出教室,也不允许在走廊里打闹、跑跑跳跳,前几代人珍视的结伴上厕所的友情,在如今孩子的校园生活中几乎荡然无存。

而在校外,孩子在休息日奔波于各类兴趣班、补习班之中,将原本可以结伴玩耍的时间切割得所剩无几。

图片来源:《隐秘的角落》

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人身安全的高度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社交机会。

有研究指出,青少年时期刺激的打闹和玩耍行为称得上是快速拉近友谊的有效方式[17]。

而现在,很多孩子很难以有父母完全放手的玩耍体验了,父母出于安全考虑,可能会缩减孩子户外冒险的机会,又或者要求大人必须在场,孩子自主结伴活动的情况变得更加困难。

请假、休学,

孩子们通过暂停日常寻求喘息

2024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开设了拒绝上学门诊,这也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设拒绝上学门诊的医院。截至今年4月初,门诊开放10个月内已经接诊近一万名青少年。

在全球范围内,精神科门诊中有拒绝上学行为的儿童大约占寻求心理咨询儿童的5%[18]。

近期的研究发现,拒学青少年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广州市中小学生拒学行为检出率为22.5%,且拒学行为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整个初中阶段约1/3的学生有拒学行为,而到高中阶段,拒学行为的检出率高达37.6%[19]。

在临床上,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的鉴别诊断标准较为清晰[20]:

🔘 对上学的严重情绪困扰,可能包括焦虑、发脾气、抑郁或躯体症状。

🔘 父母知道孩子缺席,孩子经常试图说服父母让 ta 留在家里。

🔘 没有严重的反社会行为,例如青少年犯罪。

🔘 在上课时间,孩子通常呆在家里,因为那里被认为是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 孩子表示愿意做功课,并遵守在家完成作业。

从诊断标准可以看出,拒绝上学并不等同于厌学,这些孩子依然有学习的意愿,但就是无法再次走进教室。

图片来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拒绝上学的行为背后,折射出孩子们更加隐匿的心理需求。拒绝上学的孩子会遭受严重的情绪困扰,尤其是焦虑和抑郁[21]。

另一项报告显示,那些诊断情绪障碍的儿童青少年中曾经有过请假经历的占比82.3%,有过休学经历的占53.85%,平均休学次数为1.71次[22]。

换句话说,拒绝上学更像是孩子在高度压力下做出的一种消极求救,ta 们在心理挣扎中别无他法,只能通过一次次的缺席,来寻求片刻的喘息和自我保护。

然而,不快乐的孩子往往是

系统里病得最轻的那一个

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困境,并不只属于 ta 们自己。

一项调研研究了1931名患有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孩子的家长后发现,其中有20.2%的家长有高抑郁风险,是全国普通人群的4倍,将近半数(49.20%)的家长表示着自己承担着重度的照护压力[22]。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情绪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在家庭中流动和循环的[23]。这意味着,孩子的情绪问题会层层传导,在整个家庭系统里蔓延开来,就像潮水一样把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吞没。

在这个压力链条里,青少年往往处在痛苦的最末端,ta 们不是问题的制造者,却承担着来自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投射。

图片来源:《十三邀》

那个看起来最不快乐的小孩,是最痛的人,却也是整个系统里病的最轻的那一个,ta 们承载了太多不该 ta 们来承载的重量。

而我们当下最简单却也是最该做的事情就是,看见、承认、理解 ta 们的痛苦。

不要把 ta 们的累视作偷懒的借口,不要把 ta 们的负面情绪简单归因于青春期叛逆,正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真正的改变才可能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成年期一半的心理健康障碍始于18岁以前,但大多数病例未被即时发现和治疗[24][25]。

漫画家露·丹碧就有着这样的经历。她在16岁第一次发病,辗转求医问诊,从频繁误诊到最终被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这段路她走了7年,而这个经历被她画成了一本漫画书《我脑袋里的小狐狸》。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露的真实故事,同时也点破了很多我们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误解——

🔘 被更多人所熟知的双相情感障碍是双相 I 型障碍,躁狂和抑郁的指征更明显、症状更严重,但这类双相患者只占据1%。

🔘 双相情感障碍无法真正被治愈,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弱化患者的情绪起伏,尽可能减缓疾病对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 天才病是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最大误解,双向情感障碍和智商、创造力的高低并没有直接联系。并且在能量高涨的躁狂期之后,必然伴随着抑郁期的到来,这种切换会让人更容易走入身心失控的境地。

🔘 ......

截止至本文发出 72 小时后(2025年4月23日18:00),我们会从留言区里抽取 5 位读者送出这本书。

了解多一点,我们也许就能多守住一个游走在风暴边缘的小孩。

今日互动

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你有什么观察和体会?

References:

[1](2023).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dolescent-mental-health

[3]Li, F., Cui, Y., Li, Y., Guo, L., Ke, X., Liu, J., ... & Leckman, J. F. (2022).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diagnostic data from detailed clinical assessments of 17,524 individual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63(1), 34-46.

[4]National Center for HIV/AIDS, Viral Hepatitis, STD, and TB Prevention (U.S.). Division of Adolescent and School Health. (2023).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 data summary & trends report 2011-2021.

[5]陶梦阳, 冯龙飞, 郭飞, 海帆, & 杨世昌. (2023). 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及影响因素meta分析.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40(10), 1627-1634.

[6]Petito, A., Pop, T. L., Namazova-Baranova, L., Mestrovic, J., Nigri, L., Vural, M., ... & Pettoello-Mantovani, M. (2020). The burden of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recognition.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18,265-267.

[7]Villatoro, A. P., DuPont-Reyes, M. J., Phelan, J. C., Painter, K., & Link, B. G. (2018). Parental recognition of pre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Does stigma matter?.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16, 88-96.

[8]彭凯平. (2024). 积极心理品质:让孩子活出美好生活. 湖南教育(A版)(2).

[9]Bourne, E. (1978). The state of research on ego identity: A review and appraisal: Part I.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7(3), 223-251.

[10](2022).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乔纳森·海特. (2025). 焦虑的一代. 中国纺织出版社.

[12]American Heritage Time Use Study

Fisher, K., Gershuny, J. (2015) . American Heritage Time Use Study.https://www.timeuse.org/ahtus/reference

[13]DeAngelis T. (2024). Teens are spending nearly 5 hours daily on social media. Here are the mental health outcomes. Monitor on psycology, 55(3), 80.

[15]中国青年社. (2018). 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

[16]Twenge, J. M., Haidt, J., Blake, A. B., McAllister, C., Lemon, H., & Le Roy, A. (2021). Worldwide increases in adolescent lonelines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93,257-269.

[17]Hansen Sandseter, E. B., Kleppe, R., & Ottesen Kennair, L. E. (2023). Risky play in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 social functioning, and physical health: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12(1), 127-139.

[18]Heyne, D., King, N. J., Tonge, B. J., & Cooper, H. (2001). School refusal: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Paediatric drugs, 3,719-732.

[19]陈玉霞, 戴育红, & 杨升平. (2016). 广州市中小学生拒绝上学行为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0(2), 2.

[20]Fremont, W. P. (2003). School refusal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68(8), 1555-1561.

[21]McShane, G., Walter, G., & Rey, J. M. (2001).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with school refusal.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35(6), 822-826.

[2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渡过. (2024). 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

[23]Brown, J. (1999). Bowen family systems theory and practice: Illustration and critiqu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2), 94-103.

[2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dolescents-health-risks-and-solutions

[25]Kessler, R. C., Angermeyer, M., Anthony, J. C., DE Graaf, R., Demyttenaere, K., Gasquet, I., DE Girolamo, G., Gluzman, S., Gureje, O., Haro, J. M., Kawakami, N., Karam, A., Levinson, D., Medina Mora, M. E., Oakley Browne, M. A., Posada-Villa, J., Stein, D. J., Adley Tsang, C. H., Aguilar-Gaxiola, S., Alonso, J., … Ustün, T. B. (2007). 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World psychiatr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 6(3), 168–176.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青少年抑郁、童年的消逝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作者 / 鱼仔

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来源:KnowYoursel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