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1年入伍,参加深圳基建改成建筑工人,战友退伍我留下命运改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18:10 1

摘要:还记得第一次站岗,我紧张得像个刚出笼的兔子。那是81年夏天,我刚入伍不到三个月,连站岗的姿势都没完全掌握好。班长却一拍脑袋,把这任务交给了我。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老兵,快来救救我!这腿都站麻了,再不换岗我就要倒下了!"

还记得第一次站岗,我紧张得像个刚出笼的兔子。那是81年夏天,我刚入伍不到三个月,连站岗的姿势都没完全掌握好。班长却一拍脑袋,把这任务交给了我。

"小赵,今晚你替老李站岗,他肚子疼去医务室了。"班长说得轻松,我却紧张得手心直冒汗。

当兵前,我在老家农村老老实实种了几年地,连县城都没去过几次。谁知道一个征兵广播,把我从黄土地送进了绿军装。新兵连三个月,除了站军姿、踢正步、叠"豆腐块"被子外,最怕的就是站岗这活儿。

"站岗有啥难的?挺胸抬头,眼睛放亮,别睡着就行!"老兵小王拍着我的肩膀说,眼睛眯成一条缝,"记住,听到脚步声就问口令,对上了才放行。"

夏夜的风带着潮气,我握着枪的手全是汗。营区角落里的路灯黄黄的,蚊子在耳边嗡嗡叫,远处传来蛙鸣,倒是有点像老家的夜晚。

"站直了!手别抖!"巡逻的排长老远就冲我喊。我赶紧绷紧身子,差点把枪举过了头。排长走近看了看,叹口气:"新兵蛋子,紧张啥?不过是站两小时岗,又不是上战场。"

"是!保证完成任务!"我结结巴巴地回答,腿却抖得更厉害了。

排长走后,我开始数星星解闷。那时候营区外面还是农田,晚上黑漆漆的,连个路灯都没有。我脑子里浮现出各种鬼故事,吓得直哆嗦。

两个小时过去,腿已经麻得不像自己的了。我开始想家,想妈蒸的大馒头,想院子里的老黄狗。就在我神游天外时,一阵脚步声把我惊醒。

"口令!"我举起枪,声音却有点发抖。

"同志!"黑暗中传来回答。

"口令正确,请通过。"我放下枪,长舒一口气。

原来是值班的炊事班长去食堂准备第二天的馒头。他递给我一个热乎乎的馒头:"新兵第一次站岗,饿了吧?趁热吃。"

馒头里面还塞了两块白糖,那个夜晚的馒头,是我吃过最香的一个。

"嘿,小赵,别光顾着吃,小心连长夜查。"炊事班长提醒我,"去年有个新兵站岗吃东西,被连长逮个正着,罚洗了一个月的马桶!"

我赶紧把剩下的馒头塞进口袋,拍了拍身上的渣子。这时候,广播里正播着《小白杨》,那熟悉的旋律飘荡在夜空中,让我心里没那么害怕了。

81年的夏天,我怀着对军营的美好幻想,坐了一整天的绿皮火车来到了连队。行李就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妈妈给的两身换洗衣服,一袋家乡的花生和一盒老山牌蚊香。

"新兵报到!"我站在连部门口,大声喊道,声音却因为紧张变了调。

"进来吧,小地方来的吧?"一个胖乎乎的上士接待了我,上下打量着我,"一看就是农村娃,黑得跟煤球似的。"

他翻了翻我的通知书,"赵明辉,山东来的,分到二排三班。行,拿着被褥去报到吧。"

被褥又硬又沉,我抱着它跟着通讯兵去了宿舍。宿舍是上下铺,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汗臭味和脚臭味,墙上贴着几张港星的海报,还有几件洗得发白的军装挂在墙上。

"这是你的铺位,下铺,算你运气好。"通讯兵指了指一个角落,"被子枕头都是新的,自己铺好。"

新兵连的日子苦得很,每天五点起床,先是列队跑操,然后是站军姿、踢正步、擦枪、叠被子。老家种地再累,好歹能偷个懒,军营里可没这机会。

"赵明辉,你的被子怎么又叠成'豆腐坯'了?重叠!"班长看着我的被子,摇头叹气,"这都第几回了?要求边角要方正,面要平,不能有一点皱褶!"

所谓"豆腐块",就是被子要叠得方方正正,边边角角都是90度,上面能放本钢笔不倒。我试了无数次,总是差一点点。室友小刘看不下去了,偷偷教我窍门。

"你先把被子对折两次,然后用手掌把气压出去,再一边一边折,记住每折一次都要压平……"

在小刘的帮助下,我终于叠出了一个合格的"豆腐块"。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天内务检查时,班长随手一抽我的被子,整个"豆腐块"立刻变形了。

"赵明辉!抄写《内务条令》一百遍!"班长气得脸都红了,"叠个被子都叠不好,以后怎么打仗!"

听到这话,我差点笑出来。打仗跟叠被子有啥关系啊?但我可不敢说出来,老老实实认了错。

每到周末,战友们都会聚在一起聊家常。老李是北京来的,总有说不完的城里见闻;小刘是四川人,嘴巴辣得跟他家的火锅一样;还有老乡小张,和我一个县城的,成了我在连队的依靠。

"嘿,老赵,听说你们山东煎饼可以卷大葱吃?真有那么香吗?"老李嚼着花生米问我。

"那当然,要是有机会,请你们都尝尝我妈做的煎饼卷大葱,保证让你们吃了还想吃!"我眉飞色舞地描述着,"金黄的煎饼,裹着脆脆的大葱,再抹点甜面酱,那叫一个香!"

"得了吧,你这嘴馋的,都快流口水了!"小刘笑着说,从枕头底下掏出一包辣条,"尝尝我们四川的辣条,包你过瘾!"

那个年代,津贴才十几块钱,连队附近除了小卖部啥也没有。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互相分享家里带来的零食,或者周末看录像。

"今晚有《少林寺》,听说李连杰功夫特别厉害!"老李神秘地告诉我们,"我六点去占座位,你们别迟到!"

电影放映室挤满了人,大家都穿着白背心大裤衩,热得直冒汗。但没人在意这些,都紧盯着那个小小的屏幕,看李连杰大展拳脚。每当精彩处,营房里就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我从站不稳军姿到能挺胸抬头站两小时,从跑五公里喘得像牛到能跟上队伍,从叠不好被子到内务检查全合格,慢慢地适应了军营生活。

谁知道,好景不长。82年初,连队突然通知要抽调一批人去深圳参加基建。当时的深圳刚刚成为经济特区,百废待兴,需要大量人手建设。

"建设祖国的经济特区,也是光荣任务!"政治指导员在大会上这么对我们说,"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希望大家积极报名!"

台下一片沉默。从扛枪的军人变成盖房子的工人,这落差谁都难以接受。但命令就是命令,没人敢公开抵抗。最后,我们排抽调了10个人,包括我在内。

来到深圳的第一天,我就傻了眼。放眼望去全是工地,尘土飞扬,到处是轰隆隆的机器声。我们住的是简易板房,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直打哆嗦。

"这哪是当兵啊,简直是苦力!"老李抱怨着,手上全是水泡,"我退伍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北京,再也不来这种地方了!"

很多战友都这么想,天天盼着退伍的日子。我也曾埋怨过,尤其是手上起满了水泡,背痛得直不起来的时候。

第一个月的工资发下来时,我愣住了。260块!在老家,这可是一家人小半年的收入啊!我赶紧寄了100块回家,给妈妈买药,给爸爸添置农具。

"老赵,别傻了,留着自己花吧。"老李劝我,"我们干这么苦的活,花点钱犒劳自己怎么了?"

"家里不容易,我不能光想着自己。"我摇摇头,把剩下的钱小心翼翼地塞进枕头底下。

周末休息时,我们几个战友会去附近的小吃摊改善伙食。那时的深圳,最有名的就是蛇口的海鲜。十块钱能买一大盘炒面,再加五块钱的啤酒,就是我们的周末大餐。

"老赵,你知道吗,这地方以后会变成大城市!"工地上认识的香港师傅王师傅对我说,"现在吃点苦,将来有出息!这里的房子,十年后价值连城!"

他的话让我若有所思。83年,我们连队的战友陆续到了退伍的年限。大部分人收拾行李,兴高采烈地回家去了。

"老赵,走不走?"小张临走时问我,"都说农村分田到户了,回去种地也不错。"

"我再看看。"我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决定。

深圳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二月份就已经暖和了。一天,连队领导找我谈话:"赵明辉,你可以选择转业留在这里,或者退伍回家。现在深圳正在发展,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

我没多想,就答应了:"我留下。"

老李听说后,不敢相信:"你疯了吧?放着好好的军人不当,要留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盖房子?"

"我看这里有机会。"我说,"再说,回农村又能干啥?还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就这样,我留了下来,从一名普通士兵转成了建筑公司的工人,后来慢慢做了小组长、工段长。我先是在施工队学会了架子工的技术,后来又跟着香港师傅学测量、看图纸。

深圳的变化快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亲眼看着一栋栋高楼平地而起,看着泥泞的小路变成宽阔的马路,看着小渔村变成繁华的都市。当年盖的那些楼房,如今已经成了深圳最早的地标之一。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那些年积累的建筑经验,让我后来有机会参与了更多城市建设项目,甚至创办了自己的小公司。从站岗放哨的大头兵,到拥有自己小公司的老板,这变化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84年,我用攒下的钱在蛇口买了一套小房子,当时3000多一平方,周围人都说我疯了,这么贵的房子谁买啊?可到了90年代,这房子已经翻了十倍。

86年,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婆。她是广东本地人,在附近的服装厂上班。一开始她爸妈极力反对,觉得我这个北方兵又黑又穷,哪配得上他们女儿。但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吃闲饭的。

"赵明辉,当年要不是你留下来,哪有咱们这个家啊?"老婆常常这么对我说。

如今回想起来,81年那个夏天的站岗经历,像是命运给我的第一次考验。而选择留在深圳,则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那些退伍回家的战友,有的回到田间地头,有的进了工厂,过上了普通但安稳的生活。每逢过年,我们这些老战友还会聚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各自的生活。

"老赵,你小子有福气啊,当年就你一个人留在深圳,现在成大老板了!"老李每次见面都这么说,眼里满是羡慕。

"什么大老板,就是个小包工头。"我笑着回答,心里却感慨万千。

人生就像站岗,需要坚持,需要耐心,也需要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那年的军装,早已褪色;那把站岗的枪,早已交还;但那段经历和那次选择,却永远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小伙,成长为一个见证深圳崛起的建设者。

我时常想起那个夜晚,炊事班长递给我的那个热乎乎的馒头。人生的馒头可能来自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关键是你要敢于接过它,然后好好品尝其中的滋味。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