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2025:中国智能驾驶的“技术务实派”成长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16:55 1

摘要:2025年4月18日,上海滴水湖畔的一场发布会,揭开了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博士在台上展示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时,没有使用任何科幻感十足的渲染词,而是用工程师式的严谨语气强调技术务实派的身份,这或许正是地平线十年发展的最佳注脚。

‌“我们追求的不是参数表上的领先,而是用户真正敢用、爱用的产品。”

2025年4月18日,上海滴水湖畔的一场发布会,揭开了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博士在台上展示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时,没有使用任何科幻感十足的渲染词,而是用工程师式的严谨语气强调技术务实派的身份,这或许正是地平线十年发展的最佳注脚。

技术突破: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之路

在智能驾驶领域,“算力竞赛”曾是行业主旋律。地平线却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径——软硬协同创新。其自主研发的BPU(Brain Processing Unit)架构,历经三代迭代实现计算性能十年提升超1000倍的突破。这个数字背后,是每代BPU架构都对应着特定场景的计算优化:初代架构解决感知层的基础算力需求;第二代聚焦多传感器融合;第三代则针对端到端大模型进行专项优化。

这种“场景驱动”的研发理念在HSD系统上得到集中体现。搭载征程6P芯片的HSD系统,通过“弹夹系统”实现了硬件可插拔、软件可升级的模块化设计。这看似简单的技术方案,实则需要软硬件团队的深度协同——硬件层预留足够的接口带宽,软件层建立统一的数据协议,才能让用户像更换相机镜头般升级智驾系统。

余凯在发布会上坦言:“这个设计让我们的研发投入增加了30%,但用户后期升级成本可以降低60%。”

在算法层面,地平线2023年发表的UniAD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CVPR最佳论文)已实现技术转化。这种将感知、决策、规划集成到单一神经网络的技术,使得HSD系统在复杂城市场景中的决策延迟降低至0.1秒,较传统架构提升40%。而正在研发的Vision Mamba通用视觉模型,则试图突破Transformer架构的算力瓶颈,这或许将改变整个行业的算法开发范式。

产业协同:重构智能汽车供应链

与奇瑞的深度合作,展现了地平线独特的生态定位。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发布会现场表示:“选择地平线不仅因为技术领先,更看重其开放的合作模式。HSD系统的模块化设计,让我们能保持整车电子架构的自主掌控权。”

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Tier1供应商的“黑箱”模式,车企可自主选择感知硬件、定义功能边界,而地平线提供“芯片+基础软件+开发工具”的技术底座。

这种新型合作关系在具体产品上得到验证。

星途品牌即将量产的HSD车型,其系统开发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4个月,这得益于地平线提供的“开发工具链+场景数据库+仿真平台”三位一体支持。更值得注意的是,与大众集团通过合资公司酷睿程推进的全球化合作,标志着中国智驾方案首次进入国际车企的核心供应链。按照规划,2026年落地车型将采用HSD系统的定制版本,这对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国际认可具有里程碑意义。

生态布局数据更具说服力:地平线合作车企超40家,覆盖中国前十大整车厂;与博世等国际Tier1建立联合实验室;累计出货800万套芯片,装车200余款车型。这些数字背后,是地平线用十年时间构建起的“技术开放生态”——既不做全栈解决方案的垄断者,也不沦为单纯的芯片供应商,而是在产业协同中寻找价值支点。

未来十年:智能化普及的“中国方案”

站在800万用户基盘上,地平线提出了“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的新目标。这个看似激进的目标,实则建立在对技术普惠化的清醒认知上。HSD系统推出的300/600/1200三个版本,对应着从10万元级家用车到豪华车型的全覆盖。余凯特别强调:“HSD300版本将L2城区辅助驾驶的硬件成本控制在4000元以内,这是实现普及的关键门槛。”

这种分级策略背后是深刻的市场洞察。当前中国乘用车市场L2辅助驾驶渗透率达33.97%,但城区场景覆盖率不足15%。地平线通过“硬件预埋+软件订阅”模式,让入门车型也能具备硬件升级能力。这种“技术民主化”思路,与手机行业的芯片分级策略异曲同工,或将重塑智能汽车的商业模式。

但挑战依然存在。面对英伟达、高通等国际巨头的竞争,地平线在Orin、骁龙Ride平台面前仍需证明其技术路线的可持续性。对此,地平线的应对策略是聚焦“场景效率”——通过专用架构提升能效比,其征程6P芯片在典型城市场景下的能效比达到1.5TOPS/W,较通用GPU方案提升3倍。

这种务实的技术路线,或许正是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正确姿势。

总结

当尹同跃在发布会现场说出“让中国智能成为全球信赖的代名词”时,台下响起的掌声中既有期待也有审视。

地平线的十年发展证明,在智能驾驶这场长跑中,真正重要的是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对产业规律的尊重,以及持续创造用户价值的定力。HSD系统的量产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从技术突破向生态构建、从市场追随向标准制定转型的新起点。

这条路或许没有捷径,但正如余凯所说:“智能驾驶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持久战。”

来源:钟叔驾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