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资讯|首师实践团队对话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探寻非遗与当代青年审美之间的共鸣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23:16 1

摘要:融入时代浪潮,非遗青春无限。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走近蓝印花布这门古老技艺——他们以新眼光、新方式,唤醒传统之美,让蓝印花布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光彩。

融入时代浪潮,非遗青春无限。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走近蓝印花布这门古老技艺——他们以新眼光、新方式,唤醒传统之美,让蓝印花布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光彩。

2025年暑假,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文化带研究院负责人王铭老师的指导下,首都师范大学“大视野·微观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江海寻蓝·首师‘青蓝相继’实践团”团队成员,走进“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南通。在实地调研和传承访谈中,我们结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蓝印花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吴元新老师的讲述及其提供的相关资料,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蓝印花布的工艺之美与传承之路。本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探索南通蓝印花布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内涵,并希望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老师的深入对话,激发青年群体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和参与,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注入新的青春活力。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正门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一门源远流长的民间手工艺术。它起源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印染技艺的杰出代表。江苏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得江海之利,自古就是纺织重镇。这里气候湿润,适宜棉花种植,为蓝印花布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蓝印花布以蓝、白二色为色彩基调,图案吉祥寓意深远,既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境界,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上有一副很著名的对联,上联就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江苏南通与北京通州两座城市通过大运河的连接,南北文化相通,典型体现了大运河融合南北的文化水脉功能。

蓝草:蓝印花布染料的原材料

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极其繁复,全程需要手工完成,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经验。制作过程主要包括花版雕刻、防染浆调制、刮浆、染色、晾晒等环节。其中,花版雕刻要求工匠具备精湛的雕刻技艺,纹样设计要符合传统审美又富于变化。防染浆的调制更是关键,采用黄豆粉与石灰混合而成的浆料,既要保证黏稠度适中,又要确保防染效果。染色过程尤其要把握时机,需要反复浸染六七次,每次浸染后都要充分氧化,才能染色达到理想的蓝色深度。最后经过刮白、清洗、晾晒,才能呈现出蓝白分明、清新素雅的最终效果。整个过程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历时一个多月,全靠匠人的经验把握。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推进,机制纺织品的普及使蓝印花布一度陷入生存危机。但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下,这项传统技艺得以保存和发展。南通蓝印花布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先生,自16岁起就投身蓝印花布事业,四十多年来致力于纹样收集、工艺复原和创新设计。他走访全国各地,收集整理传统纹样蓝印花布作品6万余件、20多万个纹样,建立了完整的蓝印花布纹样数据库。他还创办了中国蓝印花布博物馆,系统地开展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工作。不仅如此,博物馆还设有互动展区,让观众得以亲手体验印染全过程,体会蓝印花布的魅力,也将匠心传递。其中设立的研学课程、数字文创和跨界展览,则让传统技艺以新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蓝印花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老师

在工艺的创新层面,吴元新老师及其团队不断探索:开发双面印染、复色染等新工艺;与品牌跨界合作,将纹样融入文创和时尚;让蓝印花布作品登上国际时装周,成为文化交流的新名片。他始终强调,创新必须以“守正”为前提,“工艺可以精,形式可以多,但蓝印花布的根脉不能丢”。在他的带领下,南通蓝印花布不仅得以传承,更焕发出新的生机。

博物馆走廊内的蓝印花布装饰

如今,南通蓝印花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服饰、家居用品外,还开发出文创产品、艺术装饰等多个品类。蓝印花布与现代时尚的结合,让这一传统技艺走进了现代生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蓝印花布的传承中,他们通过数字化技术、跨界合作等方式,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蓝印花布也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展览,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2025年,吴元新老师率领的"元新蓝"团队携南通蓝印花布创新作品亮相大阪世博会,向世界精彩呈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非凡现代魅力。

蓝印花布博物馆内景

暑假期间,实践团队成员傅叶蓁、刘昊祎同学前往坐落于“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南通市的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在这座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先生创办的民间艺术殿堂中展开实地调研,探寻非遗与当代青年审美之间的共鸣点。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这座博物馆不仅系统地保存了自明清以来数千件蓝印花布实物与花版,更以现代展陈语言重新诠释了传统技艺的生命力。

蓝印花布博物馆馆藏织物

步入展厅,古朴的纺车、织机与蓝染工坊原景重现,与设计感十足的灯光布局、素雅清新的空间美学相得益彰,既保留了农耕文明的厚重质感,又注入了现代视觉文化的轻盈呼吸。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馆打破了“请勿动手”的传统陈列模式,开辟了多个互动体验区域。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观摩刮浆、浸染、晾晒的全流程演示,更可在老师指导下亲手制作一方蓝印花布手帕——从刻版到出蓝,每一个步骤都融入了对传统工艺的沉浸式理解。这种“可学、可做、可玩”的体验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年轻参观者的兴趣,让他们可以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形成了从体验到传播的良性循环。同时,博物馆还推出了以蓝印花布为主题的数字文创、研学课程与跨界艺术展,例如与高校设计专业合作开发时尚饰品,与咖啡品牌联名推出文创周边,甚至利用AR技术复原古代染坊场景。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蓝印花布的应用场景,更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成为年轻人眼中“可穿戴、可收藏、可分享”的文化符号。

在实地调研中,实践团队成员亲手体验刮浆和染布的过程。这一方手帕虽小,在亲手体验的过程,我们真正浸润于这项古老非遗技艺的精髓所在,更进一步认识到:非遗的传承不能仅靠博物馆的陈列,更要靠年轻人的参与和创造。

蓝印花布博物馆的染色体验区

实践团队成员于9月17日经王铭老师的协助对接,对吴元新老师进行了采访。在与吴老师的交流中,我们特别关心年轻人如何参与非遗传承的问题。吴元新老师坦言,先打好技艺基础,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既掌握传统,又懂得变化,才能让蓝印花布真正走进当代。实践团队成员还问到数字传播的可能性,吴老师表示,必须重视短视频和新媒体平台的力量,让更多人通过现代方式认识非遗。谈及国际化,他也提到,蓝印花布在历史上曾依托大运河走向南北,今天则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迎来新机遇。但他坦率地指出,目前国蓝印花布的际化传播范围仍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国内和东南亚部分地区,未来需要继续拓展渠道,使得蓝印花布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吴元新老师主编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

在调研中,实践团队成员还看到家族在非遗传承中的独特意义。吴老师的母亲织布到老,女儿吴灵姝、女婿倪沈键放弃金融行业投身蓝印花布,小孙女更是自幼在蓝白之间成长。家庭的艺术熏陶让这门技艺融入一家人和南通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让“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通过这次调研和访谈,我们更加确信:蓝印花布的未来不仅在于个人坚守,更需要社会支持与青年力量。蓝印花布不只是一块布,它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民族身份的象征。吴元新老师也提出希望,年轻人对于非遗来说,不只是旁观者,而更应是传承的参与者、创新的实践者。

这抹蓝白,在新时代的青春注视中,必将走向更远的未来。(周妍 刘昊祎 王滢淇 傅叶蓁)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大运河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