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年的《喜剧之王单口季》里,脱口秀演员嘻哈,因为直面人生转折却从不内耗,并极具正义感的性格被更多人认识和喜欢。
在今年的《喜剧之王单口季》里,脱口秀演员嘻哈,因为直面人生转折却从不内耗,并极具正义感的性格被更多人认识和喜欢。
大家都感叹:怎会有「主体性」如此强大的女孩啊!
直到后来,嘻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家庭故事,才知道原来她那看似与生俱来的底气,背后是——
身为教师的父亲,会在她被同学欺负时,以父亲的角色替她出头;还有作为革命老军的外公,在她被霸凌时,鼓励她「仗来了,就要打回去」;而当她成为一名空姐,家人则悄悄买票登机,大声夸奖她的服务。
不夸张地说,嘻哈的家庭可能对于大部分东亚小孩来说就像是科幻片。大家更熟悉的和父母的相处模式,还得是最近被热议的丝瓜汤梗。
在博主 @累子 创作的小短剧里,母亲不断追问儿子要不要喝丝瓜汤,儿子多次明确拒绝后,母亲依旧不依不挠地劝说,「你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补一下」。
这种鸡同鸭讲的沟通方式让很多人直呼,「这不就是我爸妈吗?」
「不被真正尊重、主体性匮乏」,几乎是许多人成长过程里的共同经验。尽管很多时候,一些削弱孩子主体性的行为,往往是父母无意识做的,甚至有些时候看起来还是积极的、为孩子好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正在一点点毁掉孩子的主体性。
不真正看见和允许
孩子的愤怒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是不接纳的,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两种极端:
否定:「你又在胡闹了,一点也不听话!」
冷处理:「你自己哭一会吧,哭够了再来找我。」
这些做法看起来能让孩子的情绪尽快平息,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的并不是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而是回避、压抑那些负面感受。
年幼阶段的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ta 们难以自主调节强烈的负面情绪,孩子需要通过父母的回应来学习如何识别、表达和调节情绪[1]。如果父母在孩子最初体验强烈情绪时便一味压制,便会无形向孩子传递出一种信号——我有情绪是不对的、是丢脸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倾向于情绪压抑和自我否定。
图片来源:《小别离》
心理学家 Carol Tavris 认为愤怒不仅是一种情绪,还是一种道德立场的表达[2]。能够表达愤怒是情绪健康的体现,保护孩子的愤怒,也是在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一个能够安全表达愤怒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更有底气坚持自我,而不是被动地迎合他人。
因此,在面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更健康的做法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帮助孩子来理解自己的情绪。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哭闹的时候,父母可以:
①先承认ta情绪的合理性:「我看到你很生气,因为你很喜欢这个玩具。」
②帮助ta梳理自己的需求:「你是想要继续玩,对吗?」
③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那我们可以试着和对方协商一下。」
空泛的、错位的夸奖
「你真棒」「你最厉害了」「你太勇敢了」......诸如此类的表扬听上去让人感受很好,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夸奖往往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的行为或成果被抽象地赞美时,ta 们可能逐渐产生一种条件性自我价值感——只有在表现好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值得被爱和认可[3]。比如夸奖孩子你真勇敢,在无形之中会向孩子传递一种如果不勇敢就不值得被夸奖的信念。
而这种价值感是一种相当脆弱的自尊,因为它强烈依赖于通过外界来评判自己的好坏,缺乏稳定的内在支撑。
这种空泛的夸奖还会制造出孩子做事动机上的错位。ta 想做好一件事的出发点,可能从内心的兴趣和满足感转变为追求他人的认可,做事动机逐渐滑向了讨好,而忽视了自己真实的主观意愿。
图片来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举例来说,当一个孩子完成了自己的画作,如果父母只会对孩子说「你做得真棒」,孩子的关注点可能更多放在「我做了别人会喜欢的东西」上,而忽略了自己在画画时的切身感受。
比起夸奖某个抽象的特质,更好的夸奖是夸孩子某个具体的行为,指出 ta 在哪个行为或者细节上做得很好,比如「你今天自己收拾了书包」。
还可以关注孩子和 ta 之前的纵向对比,比如「你今天背古诗比昨天熟练多了,基本没有卡壳」,帮助孩子看见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对风险的过度提醒、干预
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会下意识地替孩子预判风险,甚至常常会用命令式的口吻来提醒孩子:
「别跑,会摔倒」
「小心点,不要碰那个」
「不许玩刀,太危险了」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性是人类的三大核心心理需求之一,是个体在行动中感受到选择、决策和承担后果的能力。
如果父母频繁提醒和干预孩子的尝试时,是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自主决策的机会,ta 们可以不再去评估风险,也没有必须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只需要被动依赖父母的判断。
对于孩子来说,这无疑是很致命的,这意味着 ta 们始终缺乏真实的经验,也会限制 ta 们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图片来源:《如父如子》
这种过度的提醒还可能让孩子预先产生对失败或危险的恐惧心理。
当父母常常否定孩子可能的尝试时,孩子可能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一旦出错就会很危险,很不安全。这种心态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难掌控环境,从而选择退缩,降低 ta 们的探索意愿。
正确的做法不是完全放任孩子,而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孩子自主实践。
比如,当孩子想使用刀具的时候,父母可以向孩子示范如何正确使用,讲解可能的风险,然后让孩子在一旁尝试,必要时提供适度的帮助。
用外部奖励
来驱动孩子努力
很多父母都会有一种习惯,那就是常常用外部奖励来驱动孩子的努力。比如写完作业就可以看动画片、期末考考好就去旅行。
图片来源:《欢乐家长群》
短期来看,这些方法确实能立竿见影,让孩子更有干劲。但从长远看,过度依赖外部奖励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因为奖励塑造的是孩子对于对奖励的期待,而不是孩子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当外部奖励消失时,孩子可能立刻会丧失继续努力的意愿。
并且,长此以往依靠外部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让 ta 们更关注「能得到什么」,而不是去觉察「我真正喜欢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很难明晰自己的真实意愿。
对于父母来说,更恰当的做法是可以提供给孩子外部奖励,但更要关注孩子在过程中的探索和成长。
比如:
当孩子坚持练琴时,可以说「我发现你弹得比昨天更流畅了」。
当孩子画了一幅画时,可以说「你用了很多颜色,还试着自己画了背景,我能看出你很用心。」
只有让孩子切身感到成长的乐趣和努力本身的意义,ta 们才会形成自我驱动力。
图片来源:《如父如子》
用单一的性别脚本
约束孩子长大
不当的性别化养育,可能遍布在一个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比如:
告诫女孩「要文静」「不要太强势」,男孩则被要求「要坚强」「不能哭」;
女孩收到的生日礼物总是洋娃娃、裙子,男孩则是乐高、变形金刚;
在学业选择上,被灌输女孩更适合学文科,男孩更擅长理科的观念.....
一项心理学综述指出,大约在2岁时,孩子能开始用性别标签(男 / 女)来区分自己和别人;到了3岁左右,孩子通常已经可以理解成人性别角色的差别,能够将一些玩具或活动与性别联系起来,并且在同伴群体中强化这种区分[4]。比如一个喜欢上洋娃娃的小男孩,或想玩汽车的小女孩,可能会遭到周围小朋友的否定和纠正。
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性别刻板印象,都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化出限制性信念(limiting beliefs)。这些信念可能会成为束缚着 ta 们的一道无形的枷锁,收窄了本该拥有的更多的可能性。
性别本身就是一件中立的事情,在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关注孩子自身,看到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兴趣、特质和节奏。
如果一个女孩喜欢机械玩具,那就支持她继续探索。如果一个男孩喜欢画画,就给他提供合适的工具和环境。不去预设男孩/女孩该怎么样,孩子是怎么样,那男孩/女孩就是什么样。
图片来源:《好东西》
不论大事小事
总在催促孩子
有多少孩子是在父母的催促中长大的?
「快点写作业」
「不要磨磨蹭蹭,赶紧穿鞋」
「怎么还不睡觉」
......
看似父母帮孩子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但对于孩子而言,频繁的催促就像是被外力推着往前走,ta 体会到的是强烈的压力和被控制的感觉。
当人长期处于被高压驱动的环境中,会进入生存模式(survival mode)之中。生存模式指的是,当一个人长期处在高压和有威胁感的环境里的时候,大脑会优先调动警觉和防御反应,进入战或逃的模式[5]。面对父母频繁的催促,孩子的注意力会被迫集中在如何避免惩罚、减少冲突上,而不是自主地思考和选择。
比如,当一个孩子习惯在父母的催促下写作业,虽然看起来每次任务完成了,但 ta 的内心动机却并不是「我想学习」,而是「如果我不写,又要被骂了」。
长期处在被催促的环境里,孩子还会逐渐丧失自我节奏感。ta 们不再思考“我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而是习惯等父母来提醒和安排,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很难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一个有主体性的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能够自主地认识需求、做出决定和承担后果。面对孩子的拖拖拉拉,更恰当的方式是在边界清晰的前提下,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尝试。
父母可以提出期望,比如「十点前收拾好」;或者明确后果,比如「如果今天不写作业,那明天就需要早起一个小时写作业」,让孩子学着自己去安排和负责。
站在成人的视角去定义孩子
很多父母会不自觉地用成人的视角来定义孩子的行为。比如:
孩子画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父母可能会脱口而出,「海洋明明是蓝色的,你画错了。」
孩子想学打鼓,父母觉得不适合小朋友学、没有什么用,强行安排孩子去学钢琴。
用成人的视角养育小孩,在很多时候都会提前消耗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极大干预了孩子自身的成长轨迹。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被迫依靠外部的权威和评价来决定自我的价值,而不是从内在出发,去探索自己是谁、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Follow the child(跟随孩子)[6]。孩子身上有一种天然的、自我建构的力量,教育者的责任不是去塑造孩子,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而是提供安全的环境、耐心的支持和适度的引导。
图片来源:《比海更深》
归根结底,呵护孩子主体性的发展,核心就在于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尊重孩子的感受,让 ta 们知道自己的想法被认真对待;
尊重孩子的选择,让 ta 们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尝试与探索;
尊重孩子的节奏,不把大人的焦虑、期待强加在 ta 们身上。
在尊重里长大的孩子,会懂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能有足够的底气去和世界互动和碰撞。
今日互动
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为会伤害孩子的主体性?
References:
[1]HU, R., LIANG, Z. B., ZHANG, G. Z., & DENG, H. H. (2017).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al parenting: 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children’s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4), 599.
[2]Rushton, C. H., & Thompson, L. (2020). Moral outrage: Promise or peril?. Nursing outlook, 68(5), 536.
[3]Kamins, M. L., & Dweck, C. S. (1999). Person versus process praise and criticism: implications for contingent self-worth and cop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3), 835.
[4]Martin, C. L., & Ruble, D. N. (2010). Patterns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1(1), 353-381.
[5]McCarty, R. (2016). The fight-or-flight response: A cornerstone of stress research. In Stress: Concepts,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pp. 33-37). Academic Press.
[6]Montessori, M. (2013). The montessori method. Transaction publishers.
本文关键词:主体性、养育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鱼仔
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来源:知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