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一位妈妈抱怨自己上初中的儿子,最近一段时间跟变了一个人一样。
原创十点签约作者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23日 18:31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
将在09月24日 19:00 直播
预约
中式美学|品质服饰,秋冬衣橱焕新
十点读书雅君
,
将在09月25日 19:00 直播
预约
品质真丝/羊毛服饰,秋冬上新季!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孩子有这3种表现,说明父母“关系不好”,十点读书,13分钟
前几天刷到一条视频:
是一位妈妈抱怨自己上初中的儿子,最近一段时间跟变了一个人一样。
说他两句就急,动不动就摔东西,完全没有了小时候乖巧懂事的模样。
出于好奇,便点开了她的主页,发现里面写满了对另一半的抱怨。
一会儿吐槽老公在家什么都不做,就知道打游戏;
一会儿吐槽老公隔三差五就满身酒气的回家,倒头就睡;
一会儿吐槽老公没本事、没有上进心,甚至还不忘以此来教育儿子:别跟你爸一样!你要努力学习……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孩子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母最真实的样子。
他们所有“异常”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家庭中没有点明的伤痛。
可惜的是,很多的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的变化,觉得他们是青春叛逆,却不知道真正的问题藏在了夫妻关系里。
有位做中学老师的朋友,曾跟我分享过她的学生小凡的事。
小凡原本是那种温和又很有礼貌的孩子。
成绩不错,从不惹事,跟同学们相处的都很好。
可是有一次,小凡却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推搡了起来。
朋友问小凡原因,他也吞吞吐吐的不愿意明说。
朋友只当他这是心情不好的偶发状况,简单叮嘱了几句就让他回去了。
谁曾想,自那以后小凡和同学争吵推搡的次数越来越多。
朋友只好打电话,请他父母来学校谈谈。
结果两个人互相推脱,谁都不愿意过来。
问过小凡才知道,他父母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大吵大闹,即便关上房门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他想要劝阻一二,父母却只会说:
大人的事跟你没关系,你好好学习就行了!
育儿专家蒂娜·佩恩·布赖森曾指出:
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是其内在状态的外部仪表盘。
父母间的争执,很大程度上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他们无法理解父母矛盾的复杂性,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和化解自己这份莫名的无力感,只能将这份不安通过攻击行为释放出来。
正如小凡家一般。
家长们总以为孩子还小,没必要向他们过多的解释什么。
但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敏锐,只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罢了。
当孩子出现我们无法理解的情绪波动时,与其批判指责,不如耐下心来仔细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或许,那个时候就会发现,我们以为的“暴戾顽劣”,不过是孩子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无助呐喊。
在教育领域有一个常常会被人忽略的事实是:
孩子天生具有强大的“关系责任感”。
当父母发生矛盾时,孩子会下意识觉得“是我不够好,才让父母矛盾重重”。
甚至可能还会产生“这样无能的我不值得被爱”“我配不上好的事物”的心理暗示。
堂姐家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堂姐和她老公结婚多年,从当初的无话不谈,到现在的无话可说。
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也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与其说是夫妻,不如说是“室友”更为恰当。
就算偶尔想找个话题聊聊,最后也会都不了了之。
他们对待彼此的态度是这样,对孩子也是这样。
每次侄女想和爸爸妈妈分享学校的趣事,他们两个不是简单应答、敷衍了事,就是直接忽视她。
这也导致了侄女也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意说话。
有一次,我帮忙去接侄女放学,却看到她拿着试卷在哭。
我连忙上前追问,她却说自己只考了全班第十,实在是太笨了,让爸妈失望了。
我说要带她去吃点好吃的平复一下心情,她却说她这样的成绩不配,要赶快回家做作业。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情绪单位,成员之间会相互影响。
当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往往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是那个罪魁祸首。
就像是堂姐家的这种情况。
如果孩子长期、持续的处在这种状态当中,就很容易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天生无用”“做什么都做不好”“不值得被爱”……
甚至还会演变成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当我们发现孩子固执地贬低自己、拒绝赞扬、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
比起责备或单纯地鼓励他“自信一点”,更应该去尝试着寻找一下这份敏感脆弱背后的真正原因。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安安分享自己的故事:
她家是那种典型的丧偶式育儿。
她老公除了定期给钱之外,对她和孩子都不管不顾。
安安只得承担起了家庭的一应大小事务,每天像个陀螺一样忙得停不下来。
只有到了深夜,把孩子哄睡了才有片刻的安宁与放松。
这样的日子从孩子一两岁开始,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唯一让她觉得幸运的一点是,女儿米娜一天比一天懂事、独立。
才9岁就会主动帮妈妈摘菜、洗碗,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她有的时候也会心疼女儿,让她不要管了,自己去玩。
而米娜也总是会拒绝,说:
妈妈你太辛苦了!我不累。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
那些由于父母的情感缺位或家庭功能丧失,被迫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需求,转而扮演起照顾父母情绪、满足父母期望的“小大人”角色的孩子。
有的时候所谓的“乖巧”“懂事”“早熟”,都是孩子们为了取悦父母而佩戴的面具。
当他们习惯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就会很难体会到真实的快乐。
甚至还总是会伴随着莫名其妙的担忧和挥之不去的“做错事”的感觉。
像这样的情况其实非常常见。
9岁成名,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著名才女作家蒋方舟,曾在节目中透露:
自己从小就很懂事。
为了讨好妈妈,让妈妈觉得自己是一个“节约的好孩子”,她会省下自己买早饭的钱,捡同学吃剩的零食。
这样“懂事”的她,无论说什么话都要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生怕带一点点攻击性,让别人觉得不舒服。
她不会拒绝任何人的需求,万事总是先委屈自己。
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办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直到很多年之后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才慢慢走出来。
在传统的认知里,我们总会觉得孩子“懂事”是一件好事。
但其实,每一个过度“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有许多难以言说的伤痕。
当我们发现孩子变得“懂事”“独立”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庆幸,还应该多想想这份“懂事”背后到底意味着的是成熟还是无可奈何的伪装。
可能会有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平时也没缺孩子吃穿,也没有打骂他们,怎么就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
是不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
其实不然。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的一个观点: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之外,还需要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情感互动、共情以及持续的关注作为孩子成长的燃料。
缺失了这种燃料成长的孩子,很容易会觉得自己内心空虚,像是缺失了什么东西,却又无法通过语言来形容。
夫妻关系出现裂痕时,自然会把大部分的情感精力放在对方身上,从而忽视了对孩子关注的,他们也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当孩子出现了以上状况,改变我们与另一半、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就变得尤为重要。
如果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有几个建议可供参考:
1、直面问题、坦诚沟通
爸爸和妈妈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正在努力的解决。
无论最后爸爸妈妈的关系如何,都不会减少对你的爱……
这样做有助于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以防他们因为看到父母争吵而自责或恐惧。
在解释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一时情绪上头,把对孩子的解释变成对另一半的控诉。
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2、建立边界,不让孩子卷入父母之前的冲突
夫妻之间的矛盾说到底是两个人的事,无论如何都应该由双方自行解决。
如若不想让父母之间的冲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就应该试着在家庭中建立亲子边界感,让问题止步于夫妻之间。
不要让孩子成为“传声筒”,更不要带着答案让孩子去判定谁对谁错。
孩子在家庭中的首要任务是健康成长,而不是充当父母关系的裁判。
3、帮助孩子正确地理解、表达情绪
愤怒,代表着我们的边界受到了侵犯;
恐惧,提醒着我们要逃离当下环境;
委屈,告诉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需求……
每一种情绪背后都自有其深意。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正确地理解、表达、处理自己的情绪。
是因为父母关系让他不安?
还是因为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
和同学发生了什么矛盾?
……
再根据具体问题一一去理清、去解决。
这样,当问题发生时,孩子就不会因为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而压抑自己,甚至演变成心理疾病。
曾看到过一句话:
孩子是家庭忠诚的守护者,他们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来尝试拯救这个正在沉沦的地方。
孩子哭泣、生病、攻击别人、怀疑自己的价值……
这些被我们简单定义为麻烦、问题、缺点、青春叛逆期的瞬间,都不过是孩子在用自己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去努力弥补父母之间的裂痕。
孩子的问题,从来不止是孩子的问题。
千万不要忽视孩子每一个痛苦的信号,这不仅仅是警报,也是家庭环境重获新生的契机。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