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唐代诗人,有人想到李白的 “狂”,杜甫的 “忧”,王维的 “佛”,而宋之问绝对是诗坛里最特别的 “显眼包”—— 他的诗能上教科书,人品却能让吃瓜群众笑掉大牙,活脱脱一个 “诗坛顶流才华,生活搞笑咖”。
说起唐代诗人,有人想到李白的 “狂”,杜甫的 “忧”,王维的 “佛”,而宋之问绝对是诗坛里最特别的 “显眼包”—— 他的诗能上教科书,人品却能让吃瓜群众笑掉大牙,活脱脱一个 “诗坛顶流才华,生活搞笑咖”。
先聊聊他的 “名场面” 之 “夺诗风波”。当年表弟刘希夷写了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拿给宋之问看。老宋一看,眼睛都直了:“这句子绝了!表弟,给哥呗?” 刘希夷一开始答应了,回头又反悔 —— 毕竟是自己熬夜想出来的 “千古名句”,谁舍得?结果宋之问急了,据说直接让人把刘希夷捆起来,塞到土坑里闷死了。这操作放在今天,简直是 “文坛抢劫 + 故意伤害”,网友能把他喷到退网。可讽刺的是,这句诗后来真成了宋之问的 “代表作”,每次有人夸 “宋诗人这句写得好”,不知道地下的刘希夷会不会气得翻跟头。
不过话说回来,宋之问的才华是真的能打。他写山水诗,能把风景写成 “旅游宣传片”。比如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读着就像站在湘江边,看那青山连绵遮望眼,江水绕来绕去像打结的鞋带,画面感直接拉满。还有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把游子回家既期待又怕出事的纠结心态写活了,现在过年回家怕被催婚的年轻人,读了都得说一句 “太真实了”。
但这位大诗人的 “求生欲”,有时也搞笑得离谱。他曾依附张易之兄弟,后来张氏倒台,他被贬到泷州。按理说该反思一下,可他受不了苦,偷偷跑回洛阳,躲在朋友张仲之家里。结果人家夫妻俩吐槽 “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不是好人”,宋之问一听,立马觉得 “立功机会来了”—— 连夜跑去向武三思告密,把恩人卖得干干净净。最后张仲之全家被杀,宋之问却靠这波 “卖友求荣” 官复原职。网友要是知道了,怕是要给他颁个 “唐代最没底线奖”。
更离谱的是他的 “嗅觉癖好”。史书记载宋之问有 “口臭”,自己还特别在意。有次武则天让他写诗,写完后武则天却没像往常一样夸他,反而躲着他走。宋之问琢磨半天,终于想明白是 “口臭” 的锅,从此每天嘴里含着 “鸡舌香”(一种古代香料),走到哪带到哪,活像个 “行走的香囊”。后来这事传开,大臣们见了他都偷偷笑,说 “宋大人今天又带‘口气清新剂’了?”
不过抛开人品不谈,宋之问在唐诗史上还真有两把刷子。他是 “律诗” 的 “黄金推手”,把五言律诗的格式打磨得整整齐齐,连平仄、对仗都抠得特别细,后来杜甫、王维写律诗,都得感谢他打下的基础。就像现在的 “格式强迫症”,别人写诗还在自由发挥,他已经开始 “规范排版” 了,也算是诗坛的 “卷王” 鼻祖。
这位 “才华与槽点齐飞” 的诗人,最后结局也挺讽刺。他后来又卷进政治斗争,被唐玄宗赐死。临死前还想写首 “绝命诗” 装深情,结果没人买账。后人评价他 “文有俊才,心无廉耻”,算是把他的一生总结得明明白白。
现在再读宋之问的诗,总忍不住想:要是他把一半的心思用在做人上,少搞点 “骚操作”,说不定能成为和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可惜啊,这位 “诗坛显眼包”,终究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只留下一堆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供后人当段子讲。
来源:善良咖啡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