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某些人际交往中,一个人之所以用好话认可你,并不只为了肯定你,也在含蓄地要求你保持住被他肯定的样子。
“我们家小宝最乖了,长这么大从不顶嘴。”
“这次项目全公司就指望你了!没你肯定搞不定。”
“这孩子从小就真聪明,学什么都快。”
当一个人用好话来认可我们时,我们往往容易减少对这个人的防备。
我们会觉得,对方看好我们,理解我们。
如果对方不说这种话,我们也就很难有这种良好的自我感受。
但有时候,有人正是想通过极力抬高我们,诱使我们按照被抬高的样子改造自己。
在某些人际交往中,一个人之所以用好话认可你,并不只为了肯定你,也在含蓄地要求你保持住被他肯定的样子。
这种好听的话,只针对你的某部分特质。因为对这个认可你这些特质的人来说,这样的你最容易相处,最规矩,又或者,最不容易坏他的事。
而没等认识到这些,你就会为了让别人自在而开始约束起自己了。
日复一日,你开始觉得,自己既像在对一个人好,又像在“表演”这种好。
对方在像这样诱导你时,并非总出于故意或恶意。
实际上,当他说这种好话时,往往不容易觉察出自己的意图,他是下意识说出口的。
但对于像这样被认可的人来说,如果自己的某些特质总被单独强调,比如遇事不慌、随叫随应、舍己为人等,这个人的真实自我就会不断被削弱。
下面这两句好话,表面听起来像是慷慨的认可。但实际上,可能隐含着谈交往条件的性质。
这句好听的话,可以用来夸一个人多能藏住情绪、不言不语,而非多能掌控情绪、收放自如。
我们乍一听,这句好话像是诚意十足,似乎在夸你情绪成熟、坚不可摧、处世淡然。
对于有些人而言,他们多年来承担着“和平卫士”的角色,其中更有一部分人,是在自己随时会出乱子的家庭中承担这个角色,那么,这些人在听到这句认可时,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总算得到了等待已久的承认。
然而,有些时候,一个人之所以夸你镇定自若,并不是多想认可你内心的坚韧,主要是因为,这样的你能让他自在。
他恐怕并非在称赞你有多么好的情绪状态。而有可能的情况是,他一这么夸你,你就不再做出情绪反应了——哪怕在当前的情况下,你本该有情绪反应的。
你是这么安静,不对任何事提出质疑、发起对抗、扰乱进程。正因如此,你得到了称赞。
于是,你可能有意无意地觉察到,你如果表现出镇定,便会赢得隐约的赞许,哪怕在你感到受伤时也不例外。
因为,你此时几乎确信,做个“镇定的人”,正是你的关系价值所在,也就是说,你看重的人会因此珍视你。
像这种赞许,可能使被赞许的人更频繁地重复早年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要么源于童年,要么源于青春期时的社会经历,并更多体现在已成年和未成年的女性群体中。
2008年,谢里尔·范·达伦-史密斯(Cheryl van Daalen-Smith)博士发起了一项定性研究项目,从中解释了这一现象,即人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获得赞许而反复做出该行为。在这个项目中,达伦-史密斯博士身为校园医护人员,得以从这一身份视角,窥探到诸多未成年女孩的生活经历。
该研究所证实的情况,可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即女性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在表达真实情绪方面都经历了什么:
“她们因为不受尊重、被轻视、自主权被否认而感到愤怒,却又被剥夺说出愤怒感受的权力,这些经历最终致使这些年轻女性不得不“自我噤声”(self-silencing),也不再去感受这种值得重视的情绪——愤怒。”
许多女孩并没有学着调节自己的情绪,而是学着不再感受情绪,从而发展出一种极端的适应策略去适应环境,用达伦-史密斯博士的话说,就像变色龙在适应环境时那样,为了自我保护而随时根据环境改变自己。
当这些女孩表现出镇定,未必意味着她们内心就不慌乱,而更可能是她们的生存本能迫使她们如此。
你如果带着这种压抑情绪的习惯长大成人,并因为像这样压抑情绪而在成年后的成人关系中获得夸赞,你会更加相信,要想让自己有价值,你就得去讨人欢心,还要几乎无欲无求。
你可能会开始故作镇定,哪怕在让你深感受伤的时刻,因为这个“镇定”的你已经被褒奖。
可是,当你不该再保持镇定时,如果依然如此,这种“镇定”会转变成一种“自我抛弃”。
所以,你要问问自己:
“我此刻的镇定跟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一致吗?还是说,我在假装成镇定的样子,因为我已经学会戴着这幅‘面具’来控制住周围人的反应,也好让周围的人接纳我?”
请记住,真正地掌控情绪,不等于不感受情绪。
你本就有自由去感受、表达你所产生的任何一种情绪,并且不用害怕因此失去关系。
这句动听的话,不仅说明,对方已经将你的共情能力理想化,也在含蓄地怂恿你来负责帮他调节情绪。
你乍一听,可能有些觉得,对方给了你最深的信任。听起来,你被他看中了——他最终觉得,你才是那个让他足以有安全感来倾吐心声的人。
但在这种表象之下,这句郑重其事的认可或许跟你们之间的情感联结没多少关系,他说这话的主要目的,恐怕是想在情感上依赖你。
有项《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2014年发布的相关研究,围绕“情感关系”(emotionships)展开,主要研究那些基于特定情感的支持型关系。
该研究表明,人如果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情感需求,如安全感、自主感、联结感等,向不同的人寻求相应的支持,以帮自己重回快乐、满足、平静等,将能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你生气时,你的某个朋友或许能听你把怒气一吐为快。
而当你焦虑时,你的另个朋友或许很会帮你冷静下来。
你如果能像这样,在需要情感支持时有多种选择,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加。
因为,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没有任何一方能将对方全部的情绪负担全盘承担——这样就超负荷了。
如果一个人声称,你是他唯一的倾诉对象,那么,这种认识会使原本健康的关系变得失衡。
基于这种认识,这个人会在他的情绪调节系统中,把你置于中心,向你制造他没有明说的压力。
换言之,只要他情绪受挫,你就要腾出时间听他倾诉、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快速地回应他,没完没了。
就像这样,他先把你捧得千好万好,而过不了多久,就要你把关照他的情绪当成你的义务。
这种关系动力,可能常被有讨好倾向的人或长期承担照顾者角色的人所遭遇。
你如果也是这样的被依赖者,你会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甚至可能感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
但日复一日,正因为你有这种“他离了我不行”的感觉,你的边界会一步步遭到破坏,你的“情绪储备”(emotional reserves),即源于自我价值感、自驱力、积极关系等这些资源的积极情绪感受,也会渐渐耗竭。
你会停止了解自己的需要,因为满足另个人的感受似乎比满足你自己的需要更为紧急。
这类好话,并不能让关系真正变亲密,而会令你们陷入情绪依赖(emotional enmeshment)的关系状态:
你们对于自身情绪的责任边界变得模糊,这时,你带给对方的情感支持,变成了对方在情绪不畅时的“救命稻草”。
因此,在你听信对方的认可之前,请先冷静一会儿,问问自己:
“对方是在欣赏我真实的样子,还是想用这种好话笼络我,好让我一直愿意为他的情感需求随叫随应呢?”
亲近,在人与人相互赋能、相互依靠的情感联结中,的确是一份在彼此间相通的情感体验。
尽管如此,这不是说,你必须成为任对方放心依赖、畅吐心声的唯一依靠。
作者 | 马克·特拉弗斯(Mark Travers),哲学博士,美国心理学家,拥有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学位。
来源:一杯咖啡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