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看到哈尔滨工程大学分数线,才明白什么叫“网络风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15:37 1

摘要:曾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争霸的吉林大学,如今竟在录取分数线上被“小弟”哈尔滨工程大学反超。

2024年高考季,东北高校格局正悄然生变。

曾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争霸的吉林大学,如今竟在录取分数线上被“小弟”哈尔滨工程大学反超。

这份来自30个省份的理科平均分数据,如同一记重锤:哈工程以591.03分位列全国45名,而吉林大学仅以583.91分排名50,分差达8分。

“酒香也怕巷子深”,这句中国古话在高校竞争中再次应验。

当985高校吉林大学在专业实力、就业质量上全面碾压,却因网络宣传的滞后,眼睁睁看着211高校哈工程逆袭,这不仅是两所高校的较量,更是中国高等教育“流量时代”的缩影。

一、专业设置:质量与数量的悖论

从第四轮学科评估看,吉林大学拥有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A类学科,热门专业数量远超哈工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3个A类学科。

但现实是,考生宁愿选择哈工程的B+计算机专业,也不愿“屈就”吉林大学的A-计算机。

“专业是选择学校的锚点,但网络热度会改变锚点的位置。”

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哈工程凭借“国防七子”的标签,将船舶、控制等小众专业包装成“国家战略专业”,而吉林大学的机械、数学等传统强项,却因缺乏故事性被边缘化。

这让人想起乔布斯的名言:“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

二、招生规模:体量越大,代价越高

2023年,吉林大学本科新生人数达10439人,是哈工程(4170人)的2.5倍。这种“巨无霸”模式在985高校中并不罕见,但带来的副作用却显而易见:

资源稀释:平均每位学生分配到的师资、实验室资源减少;

管理压力: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等政策难以精细执行;

口碑损耗:庞大体量导致负面事件传播更快,影响学校形象。

“规模是效率的敌人。”管理学家德鲁克的这句话,在吉林大学身上得到验证。当哈工程以小而精的姿态赢得口碑时,吉林大学却因“大而不强”的刻板印象被考生抛弃。

三、网络宣传:流量时代的生存法则

哈工程的逆袭,本质是“网络口碑”的胜利。其宣传策略可总结为三点:

身份标签化:强化“国防七子”身份,将船舶、控制等专业与国家战略绑定;

故事场景化:通过校友故事、科研项目等,塑造“为国防献身”的集体记忆;

传播社交化:在抖音、B站等平台制造话题,如“哈工程学长带你参观潜艇实验室”。

反观吉林大学,虽有“白求恩医学部”“地质宫”等文化IP,却未形成系统化传播。

正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哈工程抓住了短视频时代的流量密码,而吉林大学仍在用传统招生手册与考生对话。

四、就业口碑:被误读的“性价比”

从就业质量看,吉林大学毕业生在定向选调、大型国企招聘中优势明显。

但哈工程通过“毕业生献身国防”的故事,在舆论场中构建出“就业更优”的假象。这种认知偏差,源于:

信息不对称:考生更易获取哈工程的“励志故事”,而吉林大学的就业数据缺乏传播;

群体心理:在“就业焦虑”下,考生更倾向于选择“有故事”的学校。

“人们往往为故事买单,而非事实。”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的这句话,解释了为何哈工程在就业质量并无优势的情况下,仍能吸引高分考生。

总结

吉林大学的“分数线之困”,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的三大深层矛盾:

1. 专业实力与网络热度的割裂

吉林大学如同一位“技术宅”,埋头深耕学科建设,却因缺乏“网红”气质被冷落。

这让人想起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名言:“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高校需在专业实力与传播能力间找到平衡。

2. 规模效应与口碑损耗的博弈

“巨无霸”模式曾是985高校的标配,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规模反而成为负担。吉林大学需思考:如何在保持体量优势的同时,打造“小而美”的精品项目,用口碑破圈。

3. 就业质量与认知偏差的较量

哈工程通过“故事营销”重塑就业形象,而吉林大学需建立自己的“叙事体系”。

正如营销大师科特勒所言:“营销不是卖产品,而是卖认知。”高校需用数据和案例,将就业优势转化为考生可感知的价值。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需同时做好“内功”与“外功”。

吉林大学的困境,恰是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缩影——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从“专业比拼”转向“传播比拼”。

唯有如此,方能在“网络风口”中站稳脚跟,让985的实力真正转化为考生的选择。

来源:教育良师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