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让农民丰收节在民间信仰中扎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2:27 1

摘要:农民丰收节已设立八年,成为全社会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的农民丰收节常常依赖行政力量去“组织”、“动员”,“政府搭台,农民看戏”,尚未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内心深处的文化信仰与生活自觉。如何跨越这道从“动员”到“自觉”的鸿沟?或许我们可以从民间传统节日

农民丰收节已设立八年,成为全社会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的农民丰收节常常依赖行政力量去“组织”、“动员”,“政府搭台,农民看戏”,尚未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内心深处的文化信仰与生活自觉。如何跨越这道从“动员”到“自觉”的鸿沟?或许我们可以从民间传统节日的内生逻辑受到启示,并以此重塑丰收节的文化肌理。

传统节日无论是民族共同的春节、清明、中秋,还是家庭的祝寿、庆生、祭祖,都如同融入民族血脉的印记或基因,无需组织动员,俨然已成为国人心中神圣不可撼动的信仰和自觉。民族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成为自觉信仰,其生命力在于三个核心维度:神圣时间节点、系统空间仪式和特殊的情感符号。春节在岁末年初之交,中秋处月满人圆之刻,这些节点早已超越普通日历的时间含义,被赋予深厚文化内涵,甚至成为人生历程的神圣坐标。它们亦在特定空间中展开:如春节的家庭团聚、中秋的庭院赏月,为老人举办的祝寿活动,固定的仪式构筑了神圣空间,让节日意义得以具体化、仪式具有操作性和传承性。而饺子、月饼、爆竹、长寿面等文化符号,则成为集体情感的强有力载体,承载着团圆、丰收、驱邪、祝福等深刻的情感表达。正是特定的时间、仪式构成的空间以及特定情感满足与表达,共同构成了节日信仰的坚实骨架。

当前的农民丰收节与农民“自觉”之间尚存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与符号的脱节之上。当前固定于秋分日期的丰收节虽具节气意义,却难与全国各地复杂多样的具体农时农事无缝契合。云南的稻谷可能早已归仓,而东北的玉米或许仍在生长。统一的官方庆典时间表,未能真正回应农民“应时而作”的内在农事节律。在空间上,庆典活动多集中在县城广场或指定礼堂或临时搭建的舞台,与农民日常耕作、生活的真实场域相去甚远。节日符号也常常流于表面,麦穗、五谷、花海、美食的表演和堆砌,未能深入挖掘、激活各地独特的历史农事记忆、乡村生活、地方经验以及代代相传的农耕智慧。当节日时间无法唤起农民最深的生命节律感,庆典空间疏离于他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当节日符号无法承载他们共同的情感需要,节日的“自觉”与“信仰”便如无本之木,难以在民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要将农民丰收节真正内化为农民的信仰与自觉,必须重构其文化肌理,使其符合农民生产生活特点和情感需要,并深深扎根于农耕生活的沃土之中。

首要,丰收节要实现时间的“在地化”与神圣化。国家层面设定的“丰收节”具有象征意义,应该是宽泛的概念,鼓励各地乃至村庄、农户,根据当地主导作物、地理标志产品、地方特产的成熟期、重要农事活动的完成节点(如开镰、晒秋、入仓、加工),灵活确定最适合当地庆祝活动的“小丰收日”。 当梯田稻谷飘香,红苹果挂满枝头,金灿灿玉米堆成山,以及农户捕鱼、杀猪宰羊的时候,才属于当地农民真正的“神圣时刻”。我的家乡盛产柿子,柿子采摘要在霜降节以后,我们就把霜降前后定为村里的丰收节,这天开始柿子采收,摆丰收宴,宴请来帮忙采摘的亲朋,招待前来购买和体验采柿子的客户,密切感情,促进销售。这种源于农民生产与生活实际的丰收节点,特别是与增收密切联系在一起,天然具有唤起集体共鸣与广泛参与的内在热情和力量。

其次,推动丰收节仪式空间的“下沉”与“日常化”,将庆典真正交还给乡村与农民。节庆重心应从华丽舞台,回归到村庄的田间地头、晒谷场、古老祠堂、粮仓甚至农家院落。仪式内容应由农民唱主角,反映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如可以创新“开镰礼”、“祭谷神”、“尝新米”、“杀猪菜”,也可以让村民评选本村的“种田能手”、“农技模范”,举行敬畏与感恩的传统仪式。特别是要鼓励以家庭(家庭农场)或农民合作社,在各自晒场、庭院举行小型的、充满生活气息、有各具特色的“采摘节”、“晒秋会”、“丰收宴”。当仪式发生在农民最熟悉的空间,并由他们亲自演绎,节日便不再是外来的表演,而成为农民生活的自然延伸与升华。

最后,必须构建深入人心的情感符号系统,讲好“农”的故事。情感符号系统是节日拥有自我繁衍能力的“基因”,也是城市居民理解、尊重并向往农业农村的“通用语言”。 一捆金黄的麦穗、一筐火红的辣椒,在丰收节的符号系统里,化身为勤劳、智慧的证明,得到了公开认可和赞誉。深入挖掘各地独特的农业物种起源传说、农神信仰、节气谚语、传统农具使用智慧以及村庄历史中的丰收记忆。将这些无形的农业文化宝藏,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节日互动符号,将特色农产品与当代生活、健康紧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普及新的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农产品安全新理念,通过消费者的体验互动,也培养出新的消费者。城市居民或许无法体会耕种的辛苦,但一定能被特殊口感的果实,一碗新米粥的香气、一场充满新奇的采摘体验所打动。节日符号将抽象的“农业重要”转化为具象的、可体验的情感冲击,让社会大众能直观地感受到农产品的来之不易与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尊重农民、敬畏自然。使家庭农场的“小丰收节”成为城乡情感联结的纽带。

当丰收节的时间刻度精准契合了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脉动,当庆典的欢声笑语洋溢在田间地头,当五谷的芳香与农人的故事成为城乡共享的情感记忆,丰收节便不再是一纸通知下的被动集结,而将如春种秋收般的自然,成为铭刻在百姓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不过丰收节人们就感觉少了什么,感觉一年的劳作没有划上圆满的句号,或者想念、期待那份独特的“丰收宴”,人们就会自发地、期待地参与其中,节日也就实现了从“动员”到“自觉”的根本转变。

作者简介丨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

来源:朱启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