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下不只有企业高管、高校教授和行业嘉宾,还有带着孩子来体验的城市家庭、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在9月23日-10月6日的丰收节期间,他们将穿梭在市集间,品尝现烤猪肉、挑选中秋好礼、参与古诗对战,享受一段非常欢愉和热闹的时光。
9月23日,北京凤凰国际创新园神农广场上鼓声雷动。在《大丰收礼赞》的恢弘节奏中,2025年大北农集团丰收节正式拉开序幕。
台下不只有企业高管、高校教授和行业嘉宾,还有带着孩子来体验的城市家庭、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在9月23日-10月6日的丰收节期间,他们将穿梭在市集间,品尝现烤猪肉、挑选中秋好礼、参与古诗对战,享受一段非常欢愉和热闹的时光。
这不仅是一场庆祝丰收的盛会,更是一次农业价值重塑的公开实验。你会发现,大北农丰收节真正在做的是两件事:一是连接,二是信任。连接产地与餐桌,连接区域与全国,连接节庆与日常;建立品质信任,也建立价值信任。
这,或许才是丰收节该有的样子。
本次活动主题是“创新强农、美好生活”,由大北农集团联合中国农民研修学院、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专委会共同主办,还获得了央视、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华网、农民日报、南方农村报、新京报政事儿等多家权威媒体的直播支持,以及多家自媒体的参与,阵容相当强大。
而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大有谷集团无疑成为这场节庆的重要角色。其背后所承载的,正是大北农集团从B端迈向C端、从田间走向餐桌的战略转型。
一场“连接型”丰收节,打破三个隔阂
在《一点财经》看来,大北农丰收节的核心在于“连接”。
它通过三大连接,超越了传统丰收节的范畴,成为打通农业产业链、激活消费市场的重要纽带。这种连接不是简单的物理对接,而是从信息、文化到消费习惯的全链路打通。
首先,是连接产地与餐桌。
此次丰收季的市集上,全国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能闻到稻香、果香、烤肉香。消费者不仅可以线下品尝购买,还能通过“云逛展、云下单”实现线上消费。更重要的是,现场能看到产品的产地信息、种植过程甚至是农民的种植故事。
这种透明化的展示,既缩短了农产品价值传递的路径,也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这种“内容-场景-消费”一体化的模式,也让农产品不再只是商品,而是有故事、有温度的内容载体。
其次,是连接区域文化与全国市场。
开幕式上,彝族歌手演唱《天上雾腾腾》,蒙古族歌手献唱《幸福的牧马人》,东北民歌《串门儿》引发阵阵共鸣。大北农通过文化表演,把地域特色转化为品牌资产,让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在文化体验中建立情感认同。
这些节目不仅展示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更隐含着品牌新的发展逻辑:农业品牌要想走向全国,需先尊重和融入地方。用文化为农产品赋能,用情感为消费背书,这样区域的特产才更容易真正成为国民的食品。
最后,是连接节庆场景与日常消费。
这次大北农丰收节虽只持续两周,但热度并不会就此结束。通过集章打卡留住用户参与感、达人直播引导线上复购、定制礼品强化品牌记忆等方式,大北农把节庆的短期爆发转化为长期的消费习惯。
比如,“云逛展、云下单”的方式不仅吸引了年轻人参与,引导用户后续在线上平台复购。这种“节庆引流+日常留存”的模式,让丰收节不再是短暂的“秀场”,而是能持续“留客”的消费入口。
总的来说,大北农丰收节通过三大连接,打破了产地与消费、区域与全国、节庆与日常之间的隔阂。这种连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对农业产业链的深度理解与重构。它给外界带来新的启示:农业的价值链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络的、互动的、可延展的。
在这种连接的背后,离不开大有谷的有力支撑。
大有谷: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信任闭环
如果说连接是方法,那么信任就是目的。
大有谷作为大北农集团旗下的新型食品平台,即是这场丰收节的承办方,也是这场信任实验的核心载体。它的出现,不仅是为了更优质的农产品,也为了搭建一个可信赖的流通桥梁。
中国农业市场产品丰富,但同质化严重、品牌辨识度低、信任机制不完善,需要更多能带来信任感的食品平台。大有谷的定位很清晰:创建全球优质食品平台。它不做生产,只做连接——向上对接农民与合作社,向下链接消费者与商超,旨在成为优质农产品的“信任中转站”。
那么,为什么大有谷能够成为优质农产品的“信任中转站”?因为其商业模式建立在三大核心能力之上:源头控制、科技赋能与场景创新。
首先,源头控制是确保产品品质可控与稳定的基础。
大有谷通过订单农业全程溯源、示范基地合作、参控股基地等方式,从种子、土壤、水源等源头处就开始把控产品质量。
比如,大有谷的“五好五常大米”主栽品种“五优稻4号”(稻花香2号),是地域性品种,只适合五常地区种植,其产出的大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另外,大有谷还严格限定了土壤、水源和种植规范;敖汉金小米则依托大北农旗下蒙龙种业的优质品种,在近4000亩标准化基地采用轮作、休耕及羊粪还田等有机种植方式,结合现代田间管理,从选种到仓储全程标准化。
这种“从种子开始”的全程参与,使大有谷能够确保每一款产品都符合统一的高标准,从根源上建立品质信任。
其次,科技赋能实现从种植到配送的全链路溯源,是实现信任的关键。
大有谷依托大北农集团在数字农业等方面的积累,构建了数字化、智能化的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体系,确保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新鲜和安全。而且,大有谷还形成了覆盖“田间—加工—物流—餐桌”的数字化溯源体系,确保每项产品都能从源头溯源,消费者可通过扫码即可查看产品的产地环境、生长过程、检测报告甚至农户信息。比如,五好五常大米、敖汉金小米等都配有CTI华测检测报告,扫码就能看到产品的详细信息。
这种“透明化”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增强了产品的可信度,也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从而建立起基于科技的品质信任。
另外,场景创新则是覆盖线下市集、线上直播等多元触点,是信任的落地方式。
大有谷卖的不只是农产品,更注重打造“可感知”的消费场景。线上,它通过APP和达人直播销售;线下,它举办品鉴会、农耕体验活动,以及像丰收节这样集展销、娱乐、直播于一体的节日。比如在此次丰收节中,线下市集让消费者现场品尝、互动体验,线上通过达人直播实现“云逛展、云下单”,形成“内容—场景—消费”的闭环。
这种多触点、沉浸式的沟通方式,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使信任不仅在理性层面建立,更在情感层面扎根。
更重要的是,大有谷不仅卖产品,也卖文化。它曾提出“吃”的四个阶段理论:从饱腹到口感,再到社会属性,最终到文化内涵。在丰收节中,这一理念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地域文化展示、节庆体验等方式,产品被赋予了情感和价值,满足了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加深了他们心智中对品牌的信任感。
可以说,大有谷正在尝试构建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信任闭环。这不仅是一个销售渠道,更是一套品质保障系统。
而这一系统的建立,正是大北农整体战略转型的缩影。
大北农:从产业后端走向消费前台
丰收节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大北农三十余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这家长期深耕B端市场的农业企业,正主动走向消费前台。
过去的大北农,更像是一个“隐形冠军”。在饲料、动保、种业等领域,它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都位居行业前列,但这些成绩往往只被行业内知晓。
然而,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单纯的生产优势已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农业竞争已进入“生产+消费”双轮驱动的新阶段。农业不再是“产出来就行”,而是“卖得好才行”。只有贴近消费者、了解市场需求,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大北农举办丰收节,正是其贴近消费端的关键一步。通过这场活动,大北农不仅展示了其产业实力,更重要的是在测试其连接消费者的能力。活动现场的每一个环节,从市集展销到互动游戏,都是对市场反应的实时检测。
这种转型并非易事。从B端到C端,意味着要面对完全不同的运营逻辑。B端业务注重技术参数和成本控制,而C端市场更需要情感连接和品牌认同。大北农选择以丰收节作为切入点,体现了其稳健的转型思路——通过文化场景软化技术形象,通过体验活动建立情感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大北农的转型并非放弃B端优势,而是以B端为基础向C端延伸。这种“B2B2C”的模式,既保持了其在产业根基上的优势,又能够渐进式地接触消费者。例如,丰收节上展示的农产品,可以来自与大北农长期合作的农业生产基地,这确保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这种转型还体现在大北农对“强农报国”使命的新诠释上。过去,这一使命主要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来实现;现在,则延伸至让消费者吃得更好、更放心。这种延伸并非使命的转变,而是内涵的深化和丰富。它表明,大北农正在探索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发展模式——既服务农业生产者,也服务食品消费者。
从行业角度看,大北农的转型代表了中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企业需要在新格局中重新定位。那些能够打通产业链、建立品牌信任、实现价值共享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
结语
一场丰收节终会落幕,但它所引发的思考却刚刚开始。
大北农丰收节不仅是庆祝丰收,也是一场关于连接与信任的农业实验。它用节庆的形式,打破了产销隔阂,构建了信任闭环,也推动了一家农业企业的战略转型。
这次丰收节的主题“创新强农、美好生活”,也得到了很直观的诠释:创新是科技创新,是手段也是方法,而强农则是目的,即通过产业赋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获得感,最后力图实现的是美好生活,这主要分两个大的维度:
一是生产者的美好,意味着通过科技赋能与品牌加持,让农民的劳动获得更稳定、更有尊严的回报,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二是消费者的美好,则体现在能够便捷地获取安全、优质、可溯源的食品,并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文化认同与情感满足,吃得放心,也吃出故事与温度。
当生产者因创新而强、消费者因品质而安,农业才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的脉络,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循环。
可以说,这场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短期的品牌曝光或销售提升,更在于它对农业价值重塑的探索。
来源:一点On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