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位外卖员在送餐途中捡到了一部手机。本来这是个能积德的好事,把手机还回去,说不定还能得个感谢。可他倒好,打开手机发现相册里有机主的身份证照片,估计是一时贪心上头,竟想办法利用身份证信息,解开了手机支付密码,分好几次把机主账户里的4200元转到了自己账户。
平常在路上捡到个手机,本是个能做好事的机会,可就有人偏不,竟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手机里钱财的主意。那他究竟是怎么一步步得逞的呢?
近日,一位外卖员在送餐途中捡到了一部手机。本来这是个能积德的好事,把手机还回去,说不定还能得个感谢。可他倒好,打开手机发现相册里有机主的身份证照片,估计是一时贪心上头,竟想办法利用身份证信息,解开了手机支付密码,分好几次把机主账户里的4200元转到了自己账户。机主发现钱被盗刷,赶紧报了警。现在,警方已经介入调查,这外卖员也肯定得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说实在的,捡到手机,正常来说就该通过正规途径还给失主,多好的事儿啊。可他却为了这4200元,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儿。咱就琢磨,这背后到底是他道德没底线,还是真遇上啥难处,才动了这种歪念头呢?那么这种行为算什么呢?让我们看几个相似案例!
时间回到2018年的北京海淀区,也发生过类似的事儿。当时,赵某某在路边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身份证和信用卡。这人没想着找失主,反而起了坏心思。他拿着身份证去银行,居然真把信用卡密码重置成功了。随后,就在多家商场和ATM机上,用这张信用卡套现、消费,前前后后花了1万元。失主发现钱包丢了,很快报了警。警方一查,就锁定了赵某某,把他给抓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赵某某冒用他人信用卡盗刷1万元,属于数额较大的情况,最后被法院判处徒刑一年,并罚款两万。从这个案例就能看出,不管捡到手机还是钱包,里面的个人信息可不能乱用,一旦触犯法律红线,肯定得受严惩。
还有在2019年的广州天河区,张女士捡到一部手机。她没像前面那两人一样,把手机里的钱转走,而是打算归还失主。不过,归还的时候,她跟失主说,希望给500元作为酬谢。失主觉得,归还失物本来就是应该的,不应该要钱,两人就为这事儿争执起来。后来经过调解,失主给了张女士200元表示感谢。
跟前面北京那起案例比,这事儿里张女士没盗刷别人财物,但索要报酬这事儿引发了争议。从法律角度讲,咱国家法律对拾得遗失物能不能索要报酬,其实没个明确说法。但要是拾得人在保管遗失物过程中花了必要费用,是能让失主偿还的。这事儿反映出,在拾得遗失物这件事上,大家想法不太一样。有人觉得拾金不昧是传统美德,不该要钱;可也有人觉得,自己花了时间精力找失主,要点报酬也合理。这就提醒咱,处理这类事儿的时候,最好提前沟通清楚,省得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拾得遗失物相关纠纷案件有5000多起。这里面,因为侵占遗失物引发的案件占30%,差不多1500起。这些案件涉及的金额,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十万元。从地区分布看,经济发达地区这类纠纷发生率相对高些,可能是因为人来人往,东西容易丢。从年龄分布来说,20 - 40岁的人在这类纠纷里占比最高,达到60%。这部分人社交活动多,接触外界机会大,捡到遗失物的概率也就相对高。
这些数据说明,别看拾得遗失物好像是小事,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纠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路。咱在生活里,说不定哪天也会捡到别人东西,这时候可得保持清醒,别被眼前利益冲昏头。就像前面说的那个外卖员,为了4200元,可能就得吃官司,太不值当了。大家都盼着生活在一个讲诚信的社会,所以,捡到遗失物的时候,多想想道德和法律,赶紧还给失主吧。
那么,如果您捡到别人东西,里面还有重要证件和钱财,您会咋做呢?您身边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儿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和想法。觉得这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关注,咱一起传播正能量,让更多人知道拾金不昧有多重要。下期再见!
来源:史海拾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