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应急安全知识和技能广泛传播——2025年全国应急科普讲解交流展播活动讲解稿摘登(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22:26 1

摘要:在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67名优秀讲解员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主题进行展示交流,讲解内容涵盖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数十个应急场景,以及机器人、无人机等应急技术装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普及应急安全知识。其中来自浙江的优秀讲解员蓝佳琪和朱颂泠

9月17日,全民安全公开课暨2025年全国应急科普讲解交流展播活动在江西省赣州市举办。

在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67名优秀讲解员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主题进行展示交流,讲解内容涵盖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数十个应急场景,以及机器人、无人机等应急技术装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普及应急安全知识。其中来自浙江的优秀讲解员蓝佳琪和朱颂泠在活动中闪亮登场,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传授科学实用、易于掌握的应急技能。

朱颂泠:守护燃气安全的立体防护网

危机潜藏于纵横交错的地下“血管”当中。在我国燃气管网绵延百万公里,仅浙江省杭州市管网长度就超过1万公里。这庞大系统中的“毛细血管”深入到千家万户。近三年,杭州燃气管网发生泄漏,78%是因为接口松动、沉降腐蚀等“血管”老化问题导致;22%则是施工破坏等“外力创伤”造成。

那该如何守护好城市生命线呢?一套融合空中、地面、地下的立体防护网应运而生。

第一道防线是空中侦察:搭载AI(人工智能)智能识别系统的无人机如同“CT”,对燃气管网进行无死角巡查。它的AI“慧眼”能够精准识别管道上方违规搭建建筑物、管道违规施工等情况,智能预警成功率高达99%。

第二道防线是地面检测:装备“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的移动巡检车,堪称超灵敏实验室。通过观测特定波长辨别气体“身份”,根据光强衰减时间计算出气体“浓度”,它可以探测到十亿分之一浓度的燃气泄漏,借助北斗定位与智能算法,将漏点锁定在厘米级。

第三道防线是地下心跳:在城市“血管”深处,平均每公里就有两处高灵敏压力感知终端如同“心电监护仪”,以每秒1次的速率,24小时不间断监测管道压力“脉搏”。它会根据所处管网节点每日的用气波动、气温变化、历史压力值等情况,自动生成动态预警曲线,当压力异常时,就能立即报警,推送位置信息。

应对突发意外还需要“快如闪电”的响应。因此杭州市施行“13530黄金法则”,即1分钟接警,3分钟出车,5分钟回访,30分钟必达现场。去年,抢修队运用此法则,在22分钟内成功化解了影响2400户居民的中压管泄漏险情。

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到杭州亚运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这套三位一体的事前预防举措与风驰电掣的事后应急处置,已经成为重大活动坚实的安全后盾。

来源:浙江应急管理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