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身边的 “临时儿女”:一碗热饭、一次陪护,温暖从不缺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7:31 1

摘要:青岛早报《常青树》周刊“有声阅读”自2022年推出以来,深受广大中老年读者的喜爱,成为银发族文化消费的新选择。周刊的主要文章配有一个有声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倾听有声新闻。新闻内容由专业播音员以舒缓清晰的语调录制。“耳朵阅读”正悄然改变着银发族的

社区养老中心内,护理员照护老人起居生活。

王凤莲(中)陪老人快乐过节。资料图片

扫码倾听 本版有声新闻

扫码加入 早报银龄俱乐部

青岛早报《常青树》周刊“有声阅读”自2022年推出以来,深受广大中老年读者的喜爱,成为银发族文化消费的新选择。周刊的主要文章配有一个有声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倾听有声新闻。新闻内容由专业播音员以舒缓清晰的语调录制。“耳朵阅读”正悄然改变着银发族的文娱生活方式,让知识获取不再受限于老花镜和纸质书,真正实现“闭目可享,开耳即听”的文化养老新体验。来吧,来到《常青树》有声周刊,体验声声入耳、心心相印的精彩,一起感受美好城市“声”活!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当子女奔忙于工作中,有一群人正悄悄走近父母的生活,充当起老人的“临时儿女”:养老院里,护理员用细腻的服务照顾长者;社区内,网格员来到老年居民家中送去关爱;医院走廊内,陪诊员形影不离地陪伴老年患者看诊取药……随着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高龄独居、长期空巢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日益多元,一批新职业应运而生,也有很多相关岗位在不断拓展精细化服务,带老人看病,陪老人聊天,老人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能够得到解决。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里的服务特别专业,也特别贴心。”去年11月,家住市南区、年近80岁的于大爷不慎摔倒骨折,出院后需要专业的康复护理,然而他的子女们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难以细心帮助老人康复。于是,他和老伴来到了市南区八大峡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中心为他配备了可升降的电动护理床,适老化的房间设计、24小时的护理服务,让老两口很快适应了新环境。“护理员给我们提供了专业的服务,协助我康复训练,比请住家保姆更专业、更省心。”于大爷如今已经完全康复,能独立行走,却舍不得离开,感觉这里就像第二个家。“把父母送来,既能尽孝心,又不会让生活太累,既保证了老人的健康与安全,又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能够安心工作。”于大爷的女儿感激地说。

在青岛福彩养老院,护理长王凤莲多年以来一直悉心照料着院里的老人们,老人们也都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每天清晨,王凤莲总是早早来到养老院,开启忙碌琐碎却又充实的一天:先去各个房间查房,仔细查看老人们的身体状况与需求,有的老人睡眠不佳,她会轻声询问是否需要调整床铺;有的老人行动不便,她会检查房间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随后,她开始打扫房间卫生,每个角落都擦拭得一尘不染。有的老人牙口不好,她会提醒厨房将饭菜做得软烂;有的老人有特殊饮食要求,她会专门做好标记。

“哪位老人不舒服、昨晚发烧了,第二天一早必须赶紧查看情况,是否按时吃药、药效如何,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王凤莲有一本老人健康记录册,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用药情况等信息。老人24小时生活起居的每个细节,她都十分熟悉,老人情绪低落便陪聊解闷,甚至谁少吃了半碗饭,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春节期间,有很多子女因为工作,在外地或是国外赶不回来,所以在养老院里过节的老人也不少。”为了不让老人感到寂寞,11年间她有七八年都是在养老院里度过的春节。王凤莲的悉心护理和贴心服务,老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24年,王凤莲还获评了青岛市“最美护理员”。

社区里的温情守护

“陈大爷,这几天怎么样?家里一切都还好吗?”伴随着一阵亲切的问候,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王山口社区的网格员姜俊俊推开了80岁陈大爷家的小院大门,见有人前来探望,老人颤巍巍地起身出来迎接,立刻被姜俊俊稳稳地扶住。两人在沙发上坐下,姜俊俊拉着老人的手,细细询问老人最近几天日常生活上的细节。

“陈大爷的老伴过世得早,子女又不在身边,平时我们就替他的子女时常上门关注老人的生活情况,定期了解老人近期各方面的情况,看看家里需不需要帮忙,担当‘临时子女’搭把手。”说着,姜俊俊拿起扫帚,一边帮忙清扫起散落在地上的菜叶和泥土,一边和老人唠起家常,临走时,还顺手帮老人拎走了门口的垃圾。

家住崂山区金家岭街道同盛路社区远洋万和公馆小区的王阿姨今年80多岁,由于儿女不在身边,老伴儿听力不好,她时常感到孤独,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迷上了网络直播,主播的热情互动让她找到了久违的聊天感觉,但这份“热情”背后却隐藏着陷阱,老人不是被骗钱,就是被诱导着买下了假货首饰。小区网格员郑一妃很快发现了异常,通过联系主播和平台,成功帮王阿姨追回了被骗的钱,并耐心地教王阿姨如何在购买界面查看物品材质信息,并上网搜索真假珠宝对比视频给她看,教她学会辨别真假,避免以后再上当受骗。

“老人其实只是太寂寞了,子女不在身边,照顾不到,作为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工作人员,我们就替子女多照应着点。”在郑一妃的提议和帮助下,王阿姨重拾合唱爱好,已成为社区合唱团的指导老师,每天忙着合唱团的事务,生活充实而快乐。

就医不迷茫,身边有向导

子女们无法及时带老人看病,老年人自行就医也面临着重重阻碍,不会挂号、看不懂检查单、不知道如何缴费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们。陪同挂号、引导就医、跑腿拿药……陪诊师这个职业进入大众视野已有一段时间。数据显示,由于就医流程复杂,超九成受访老人需要陪诊,我国陪诊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加近60%,陆续有陪诊企业获得融资。

“上次在市立医院做胃镜,兔兔陪伴的陪诊员小刘姑娘6点就到楼下了。帮我拿号、排队不说,麻醉醒了她第一句话就说‘阿姨放心,医生说没事’。送我回家以后,临走还把我冰箱里过期的食材顺手扔了,就跟自家闺女一样!”王阿姨感动地告诉记者,过去她独自去医院时,精力难免有些跟不上。“现在的医院建得都很大,到处都是自助机,我用不明白,一进医院就犯怵。”王阿姨觉得,陪诊师就像一个向导,熟悉医院环境,对就诊流程也是轻车熟路,不但帮自己减轻了看病的辛苦,还减轻了子女的负担。“我女儿平时工作太忙了,请假也不好请,这项服务既能帮我看好病,又能让女儿放心,可以更加专心地干工作。”王阿姨说道。

陪诊师不但要帮着取号、拿药,还要充当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翻译”,要把专业医嘱翻译成老人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另外,还需要在老人来医院检查前给出一些专业建议。据了解,兔兔陪诊是全国首个提出《健康陪诊服务规范》国家团体标准的平台,平台所有陪诊师都是持证上岗,需要通过急救技能、医学常识、心理疏导等专业考核,服务流程全节点标准化,从需求评估到康复跟进形成闭环管理,对岛城各大医院的科室分布、高峰时段、检查捷径,陪诊师都了然于心。

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中,除了就医和照护的基本需求,生活中更多的困扰其实是诸如打车、购物等各种各样的临时性需求。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今年,青岛市民政局发布《关于推行〈养老顾问制度(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养老顾问制度,让老年人通过“养老顾问”的助力及时了解掌握养老政策、获取养老资源、获得优质服务,从而打通养老服务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何为养老顾问?通俗地说,就是老年人身边的“职业儿女”,随着空巢、独居老人数量越来越多,一方面,老年人因为儿女不在身边而缺乏陪伴;另一方面,这些老人的儿女也常因为老人繁多的小需求而感到力不从心。养老顾问则可以为老人提供帮助: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各类政策咨询、解答和养老规划服务;介绍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以及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等信息;为老年人代为办理养老补贴申领、养老机构入住手续办理等养老相关事务;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更新档案信息,调整服务策略,做好档案管理和服务记录。另外,镇(街道)级养老顾问还可以根据不同老年人需求,拓展特色服务,如制定养老服务清单、提供居家养老支持、组建团队宣传推介等。

为确保养老顾问制度有效推行和实践,青岛鼓励在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等场所设立养老顾问点。同时,在养老顾问服务场所放置或张贴“养老顾问”标识,并使用指示牌、引导牌等进行指引。

推行养老顾问制度,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精准的养老服务,也为青岛市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养老顾问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将有更多的老年人受益于这一创新举措。”青岛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刘佳说。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涵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